为什么开设学堂乐歌课程-为什么开设学堂乐歌

开设学堂乐歌是为了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和演奏学堂乐歌,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学堂乐歌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堂乐歌起源于什么时候?

学堂乐歌的历史是从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的“百日维新”开始的。由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一部分封建阶级的知识分子觉悟到必须效仿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才能达到挽救中国的目的。于是,康有为、梁启超便提出“变法维新”,鼓吹“废科举”、“兴学堂”,在 1898 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请办学堂的奏折中就介绍了德国的学制“令乡皆立小学,限举国之民,七岁以上必入之。教以文史、算术、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其不入学者罚其父母。”并要求清政府“远法德国近来日本以定学制”。“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进步的改良主义知识分子通过日本和国内发行的《新民丛报》、《浙江潮》等刊物发表文章和歌曲,进一步鼓吹乐歌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继续强调乐歌课的重要性。“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于 1904 年在颁布学堂章程中对乐歌课的开设给予认可。此后,各地新学堂的乐歌课才形成风气。当时称这种新式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为“学堂乐歌”。直至 1923 年该课改称为“音乐”课“乐歌”一词才逐渐不用了。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如有反映妇女解放思想的、宣传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思想的、反对封建迷信宣传学习科学思想的,也有不少歌曲是专门对少年儿童进行一般的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的。正因为学堂乐歌的思想内容在当时具有先进意义,所以深受广大育少年的欢迎。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曲调大部分来源于日本及欧美的流行歌曲,用我国民间曲调填词的乐歌为数不多,由作曲者自作曲调的乐歌则更少。

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育少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音乐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即学堂乐歌的集体歌唱形式。它为我国后来蓬勃发展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虽然西方传教士很早就将西方音乐及音乐理论带到中国,但始终末被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然而,学堂乐歌的发展却使得西方音乐及各种艺术形式(当时主要是唱歌、演奏风琴、钢琴、提琴等)得到了初步的介绍和传授。尤其是有关西方音乐的记谱法(五线谐和简谱)和基本乐理的介绍,使得西方音乐在中国社会的传播更加广泛,同时也促使当时的中国音乐界去思考如何走向世界,建立起一种新的中国音乐文化。此外,学堂乐歌还为中国造就了一批传播现代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因此,学堂乐歌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学堂乐歌的产生如下:

学堂乐歌的的产生:

在“洋务运动”失败后,1898年,掀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文人强调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提倡在学校开设音乐课,发展音乐教育事业,并通过学校唱歌来传播新思想。

学堂乐歌的追溯:

学堂乐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学堂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学生们在学堂里学习经书、礼仪、音乐等知识。学堂乐歌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它是一种用于教育的歌曲形式,旨在帮助学生记忆经书和礼仪规范。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堂乐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它不仅仅是用于教育,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在明清时期,学堂乐歌已经成为了一种广泛流传的民间音乐形式,它不仅在学堂里演唱,还在民间婚礼、祭祀等场合中广泛使用。

学堂乐歌的内容及音乐结构:

学堂乐歌的内容:

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先进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愿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

学堂乐歌的音乐结构:

学堂乐歌的音乐基本是引进外来曲调,填上反映新思想的歌词,大部分采用欧美和日本的曲调或用中国的传统曲调填配歌词,也有少部分歌曲的曲调是音乐者自己创作的。

为便于中学学生集体颂唱,乐歌的曲式结构都较简单,多为单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和单三部曲式。记谱都采用西方的五线谱,或日本传入的“简谱”,而不是中国传统的工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