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益岗位都干些什么工作-公益岗位有什么工作

公益岗位是指政府为了弥补社会就业不足而设置的公共部门职位,一般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以满足公共利益和社会需求为目标。这些职位通常是由政府部门或非营利组织提供,主要触及社区服务、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

在公益岗位上工作的人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专职工作人员,包括社区管理员、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卫生防疫员等;另外一类是志愿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公益岗位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区管理和服务:社区管理员负责管理和保护社区环境,处理社区内的各种问题,如安全、清洁、噪音控制等;卫生防疫员则负责对社区进行疾病预防和控制。

2、 公共设施保护:维修工、电工等负责保护公共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3、 环保和节能:环保工作者负责监测和改良环境污染,推行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力。

4、 培训和发展:培训师、咨询顾问等帮助个人和社会发展职业技能和能力。

5. 其他:还有其他一些公益岗位,例如儿童看护员、老年人照顾者、残疾人支援者等。

公益岗位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会的职业领域,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公益性岗位人员属于什么身份

公益性岗位人员属于编外工作人员身份。

所谓公益性岗位,就是指由政府出资或者引导社会资金开发,以满足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服务性岗位,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或特殊群体。

公益性岗位主要包括四大类:

1、社会公共管理类岗位

具体包括各类协管员、交通执勤、市场管理、环境管理、物业管理等岗位。

2、城市社区服务公益性岗位

具体包括社区服务岗位,包括社区保安、卫生保洁、环境绿化、停车场管理、公用设施维护、报刊亭、电话亭、社区文化、教育体育、保健、托老、托幼服务岗位。

3、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保障和公共服务岗位

主要指收发、驾驶、门卫、打字、物业管理等需要招用编制外人员的机关后勤岗位。

4、设区市级政府或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提出、报经省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的其他岗位。

公益性岗位没有行政编,也没有事业编,属于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

法律依据:《公益性岗位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

一般公益岗的就业期限不超过3年。除对从审批获得补贴之日起,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现在有些省市也针对公益岗,出台了一些新的改革:对补贴期满后仍然难以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就业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成员,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员,可再次按程序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

公益性岗位主要包括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的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道路交通、治安巡防、市政管理、公共环境卫生、社区矫正、社会救助、社区养老、健康服务、纠纷调解、网格员、农家书屋管理员、“党群服务+文明实践”服务、生态护林员、护路员、水库管理员、堤防管理员、保洁员等岗位。

主要包括:

(1)公共管理类岗位。主要指面向街道(镇)、行政村行使协管职能的岗位,如劳动保障协管、城市协管、流动人口协管等;

(2) 公共服务类岗位。主要指街道(镇)、社区(村)的公共服务岗位和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形成的服务性岗位,如保洁、保绿、保安、车辆看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敬老托幼服务等;

(3) 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服务岗位。主要指在“残疾人之家”内从事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管理和服务的岗位;

(4)其他经认定的就业岗位。

公益性岗位是指满足公共利益和就业困难人员需要的非营利性基层公共服务类、公共管理类岗位,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岗位。各部门和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或其他国有资金予以补贴且主要用于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相关岗位统称为公益性岗位。其中基层公共服务类、公共管理类岗位是指县级以下的各类单位。

公益性岗位新规定:城镇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排符合岗位条件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和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人员;乡村公益性岗位应当优先安置“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且有能力胜任岗位工作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第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为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的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的公益性岗位,其劳动合同不适用劳动合同法有关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以及支付经济补偿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