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区域合作是什么意思-次区什么意思

"次区"是一个地理术语,指的是城市或城镇中被划分为不同区域的较小范围。这些区域通常由各种因素划分,如人口密度、经济活动、社区特点等。

在中国,"次区"一词也经常使用于描写城市的特定功能区或商业区。例如,在北京的一些核心商圈内,就设有不同的次区,比如王府井、西单等地段。

在使用"次区"这个辞汇时,需要注意其地域性的差异和特定的上下文环境。

次区域的特征

(1)通常只涉及成员国领土的一部分;因此,其失败的政治风险得以分散;(2)建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一个国家可以同时参加几个次区域经济合作组织;(3)具有不同于贸易集团的开放性,其产品市场和投资资本都主要或首要依赖于本次区域以外的地区,不歧视非成员国;(4)有别于出口加工区,合作范围十分广泛,通常包括贸易、投资、旅游、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环境保护等;(5)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主要靠参与方之间的“协调”;(6)地方政府是次区域合作的主体。经济学家理查德·利普赛根据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级别,经典的将经济一体化分为六种等级递增的状态: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根据他的这一思想,以生产要素流动为尺度,次区域经济合作是比特惠关税区更低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因为,其生产要素流动是要靠跨国性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