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玉是谁-陈文玉是什么肖

“陈文玉”是指哪一个人呢?请提供更多的上下文信息,这样我才能更准确地回答您的问题。

为什么说湛江文化是红土文化

雷州半岛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雷州歌和雷剧;北部地区的木偶戏、白戏、安铺八音、吴川“元宵三绝”(即飘色、泥塑、花桥)、东海的人龙舞,以独特的风格、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广泛流传;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学家留下了中原文化色彩的踪迹,近、现代一批文人学者、著名人士又闪烁着“红土文化”特有的光华。

摘要:雷州半岛具有全国独一无二的雷州歌和雷剧;北部地区的木偶戏、白戏、安铺八音、吴川“元宵三绝”(即飘色、泥塑、花桥)、东海的人龙舞,以独特的风格、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广泛流传;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学家留下了中原文化色彩的踪迹,近、现代一批文人学者、著名人士又闪烁着“红土文化”特有的光华。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纯朴的雷州半岛人民。

在这块红土地上劳动、生活,即创造了雷州半岛的物质文明,又创造了具有特色的精神文明一“红土文化”。

1 在雷州半岛广袤的鉴江流域、九洲江畔、南渡河边,不同区域.同时流传着全国独一无二的雷州歌和雷剧。

1.1 雷州歌。

雷州人多喜唱歌,古有“蛮女讴歌”之说。

然而,雷州流行的歌,即不载诸典籍,也未见诸方志,流传远古的唯有雷谣。

汉末雷谣逐渐扩展,历经元明清才成今体雷州歌。

在雷州歌定型之后,雷州人能创能唱,独唱、对唱盛行。

人们出口成歌,常以歌逗笑,答辩为趣。

雷州歌定型之后的三大组成部分:

1.1.1 姑娘歌

姑娘歌是从“自我唱歌”发展成为“为人歌唱”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以歌姑娘为主,歌童为辅。

以情唱为表现手法,歌唱者持扇执巾,载歌载舞,舞有定型,歌乃即兴。

谈天说地无所不及。

其中最著名的有清代的黄清雅、丁宗闽和现代的李连珠、周定状等。

1,1.2 情义歌

雷州歌中的情义歌,形式大多类似修辞学上的顶针,用上首歌的末字作为喜一首歌的起头字,一般叫“捎头拿尾”歌。

该歌首首相连,情意紧扣,或舒事、或抒情、或描绘风物于抒情之际。

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举人、雷州歌翁黄清雅始创的《歌解元叹世》,誉满雷州半岛。

1.1.3 榜歌

由歌社出榜征歌(即征联、征诗),聘请老师评阅,定名次。

世传榜歌创于清初,民国初体裁渐严。

建国后,尤其在8O年代雷州歌最为兴盛。

1987年海康市、遂溪县、徐闻县、廉江市等四地合办《半岛文学》,首次举行题为“人逢喜事”雷州歌王比赛,雷州吴保盛获“歌王”奖。

1.2 雷剧。

该剧原名“大歌班”,又称“高台歌”。

它是一种用雷州话演唱,有着独特曲调和表演方法。

是广东省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主要在海康形成,分布于海康、遂溪、徐闻、廉江、电白等五县以及湛江市郊区和海南岛北部。

该剧由雷州歌演变而成。

历时约三百年。

中间经过姑娘歌(始于清代康熙1662~1722年时期)、劝世歌(始于清乾隆嘉庆1736~1820年问)、雷州歌剧(始于清道光1821~ 1911年的清末问)而至雷剧(1964年易名雷剧)。

建国后该剧经过广大雷剧工作者的不断探索、钻研、创新。

于1991年以《雷神的传说》一剧参加广东省第四届艺术节获得二等奖。

以《抓阄村长》获得全国戏剧梅花大奖。

2 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木偶戏、白戏、安铺八音、吴川“元宵三绝”f即飘色、泥塑、花桥、东海的人龙舞等.以独特的风格、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而广泛流传.长盛不衰。

2.1 木偶戏。

广东遂溪县的木偶属“粤西木偶”,具有悠久历史,元朝时已从中原传人广东,是广东木偶的分支。

该剧属杖头木偶,操纵方法是“揸竹”,唱曲有粤曲、黎戏、白戏、雷歌等。

1955年,广东省曾选拔遂溪县“胜凤仪”木偶剧团的《剑迫郭荣》剧组参加中央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木偶艺术调演。

1959年还应邀到京与捷克斯洛伐克艺术家同台献艺,受到国际著名木偶艺术家马耶诺娃赞扬:“粤西木偶戏不是一般的好。

而是卓越的好。”

2.2 白戏。

俗称“白仔戏”,主要流行于廉江西南以及毗邻遂溪和广西合浦一带,距今200多年历史。

该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廉江市安铺镇附近的曲龙村,初时以竹筒配奏,群众称之为“竹筒戏”,又叫“木鱼班”。

时至清嘉庆年问(1796~1820),曲龙村艺人到广西、云南等地当挑夫,受到各地戏曲的影响和启迪后,才在演出时加入音乐伴奏,从此“竹筒戏”改称为“白戏”。

目前,白戏团体6O多个,主要分布16个乡镇,另外不少女性加入白戏。

演唱女腔,受到广大群众赞赏。

2.3 安铺八音。

是廉江古镇安铺的一种古老艺术。

创立者是光绪年间该镇盛名的音乐爱好者李六朋秀才,至今已有8O多年历史。

“八音”属民间音乐组织形式,主要由二胡、琵琶、月琴、箫、手铃、扣锣、小钹等八种乐器演奏而得名,并流传于安铺镇的乡村。

解放前,“八音”主要用于游神、娶新娘、祝寿等活动演奏。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80年代,每逢“元宵节”和喜庆的日子,“八音”班,人人长衫马褂,衣冠楚楚,乐器均缀彩带、绒球、五彩缤纷,雅丽夺目,行进徐徐,音韵飘逸,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

2.4 吴川“元宵三绝”(即飘色、泥塑、花桥)。

2.4.1 飘色。

流传于吴川市梅录、黄坡一带。

主要由色柜、色梗、屏与飘(人物造型)组成,是通过精心设计装饰,使用隐蔽色梗(高级钢材)支撑人物凌空的造型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从“一飘”发展到“一屏多飘”、“一屏高飘”、“特高飘”等,1989~1990年曾被选在广东民间欢乐节和北京广播电视迎春晚会上表演。

2.4.2 泥塑。

据说从明代传下,梅录人每逢元宵节必塑泥像观赏。

塑工精巧,人物栩栩如生,多取材于戏剧故事、神话、民间传说。

以一组人物为一个场面,反映一个故事情节。

20世纪80年代以后。

黄坡又首刨“电动彩塑”,人物能移动、翩翩起舞,再配以灯光、背景、音乐、比原有泥塑有了较大的发展。

2.4.3 花桥。

据说明代万历年间,梅录隔海村群众想过渡上街闹元宵,比较困难,因此有吕氏兄弟借用屠宰台,架成一桥,供人们欢度元宵。

由于人多挤拥, *** 借机调戏妇女,第三年又多建一座,桥上以竹篷盖璜、封边、开窗、摆设鲜花,张灯结彩,为此称“花桥”,专供妇女行走,原浮桥只供男人行走。

1990年,梅录艺人,应首届中国旅游艺术节暨是广东省欢乐节组委会邀请,到广州东方乐园搭设2座花桥。

2.5 东海人龙舞。

为雷州半岛民间舞,由数十人徒手搭成龙形而舞,锣鼓节奏独特。

据说在观末清初创于市郊东海岛东山圩,盛行于清雍正年同(1723~1734),主要流行郊区、遂溪、海康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只有东海岛东山圩每逢中秋佳节,必在月下起舞。

另外,还有雷州的“布龙舞”、“屯兵舞”、“鹰熊舞”,遂溪的“舞鹰雄”、“黎戏”、“斋戏”,吴川的“舞貔貅”、“傩舞”、“打十番”、“舞六将”、“舞二真”、“狮燕舞”、“陶鼓舞”,廉江的“僵歌”,徐闻的“舞鹦哥”,市郊东海岛的“东海嫁”、硇洲岛的“咸水歌”和调顺岛的“草龙舞”等。

3 以寇准、李纲、苏东坡、汤显祖等为代表的著名古代政治家、文学家留下中原文化色彩的踪迹。

而以近、现代的陈宾、林绍棠、陈兰彬、李文泰、陈昌齐、吴茂信、钟 *** 、莫各伯、冯兆平等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学者、著名人士,更闪烁着“红土文化”特有的光华。

雷州半岛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历史上开发较晚。

文学艺术的发展较迟,只有在明代中期闽南大批移民入雷州之前,才逐渐有部分朝廷贬官逐客李纲、寇准等人在雷州传播中原文化。

他们著书立说,尤其是为庙宇、祠堂处作序作记最为广泛。

流传至今的主要有:学士苏轼《伏波庙记》、《自雷适廉宿于兴廉村净行院》、《次韵子由东楼》,丞相李纲《伏波庙碑记》、《天宁寺闽提花》,胡铨《雷州郡城记》、文天样《雷州十贤堂记》等。

近代要以洪泮洙的散文、陈昌齐的文艺论著和题诗画,林联桂、陈膑、林绍堂、李文泰的诗文,陈乔森的诗画最为显著。

其中吴川的林联桂是清道光六年广东著名诗人“粤东七子”之一。

李文泰是同治九年名噪一时的广东十大才子之一。

另外海康陈膑的‘陈清端诗集)、陈乔森的《亭榕螺;诗抄>流行甚广。

吴川的陈兰彬著有《使美白咏调》、《重次千文》·(毛诗札记)/治河刍言》到了现代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可以说文学艺术欣欣向荣,硕果累累。

1988年在洪三泰等人倡议下成立的红土诗社,被誉为“红土上崛起的诗群”。

吴茂信的短篇小说集《暖流》,何银华的《在雷州这块土地》、《笔踪集》和祝宇的《绿色的梦》散文集,林炳泉的《珍珠梦》、《红土春秋》和肖良泰的《红土风流》、报告文学集,陈朱利编写的历史雷剧《林默娘》等掀开了雷州半岛红土文学艺术创作的新篇章。

5O年代钟 *** 的《南海崖边》套色木刻获“全国青年美术艺术展”二等奖、《田间课堂》被送“莫斯科社会主义国家选型艺术展”,而以冯兆平为会长的湛江新地版画会于1981年1O月在日本“第十一届中国版画一广东版画展”上,展出湛江19位中青年版画家53副作品。

另外莫各伯、庞建国、董必清等作为国画界后起之秀其作品或出国参展。

或国内获奖。

以上这些响誉国内外的国画、版画家为雷州半岛红土文化更增添了绚丽光彩。

注释:

1.伏波裥。

位于雷城西南2公里的白沙镇白院村英榜山。

唐贞观十六年(642年)为纪念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而建。

2.十贤柯。

位于雷州西湖公园内,南宋威淳九年(1273年)知军事虞应龙创建。

内收寇准、苏轼、苏擞、秦观、王岩叟、任伯雨、李纲、赵鼎、李光、胡铨等十贤像。

民族英雄文天祥为之作‘霄州十贤堂记),并著文崇扬。

敬贤如师,嫉恶如仇”之旨。

3.陈兰彬(1816~1894),字荔秋。

广东省吴川市黄坡村人。

成丰年问中进士。

1872年,陈兰彬以留学生监督身体、率领第一批留学在30人赴美。

1878年,陈兰彬以太常寺卿身份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为我国首任驻美公使;后奉调回国,历任兵部、礼部侍郎及会试阅卷大臣等职。

晚年归里,先后主编《高州府志》、《吴川县志》。

著有‘使美白咏调》、《重次千文》·《毛诗札记》僧河刍言=等书。

4.寇公祠。

古名旌忠祠。

在雷州西湖公园内。

建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

宋丞相莱国公寇准予乾兴元年(1022年)白道州谪为雷州司户参军,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闰九月病逝霄州桂华坊寓所,郡人感其德哀其忠立祠纪念。

在中国古代神话里风神是谁?

雷公又称雷神或雷师。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道教奉之为施行雷法的役使神。传说雷公和电母是一对夫妻。雷公名始见《楚辞》,因雷为天庭阳气,故称「公」。所传始为兽型,或似鬼,或似猪,而以猴形居多; 后状若力士,坦胸露腹,背插双翅,额生三目,脸赤色猴状,足如鹰鹯,左手执楔,右手持锥,呈欲击状,神旁悬挂数鼓,足下亦盘蹑有鼓。击鼓即为轰雷。能辨人间善恶,代天执法,击杀有罪之人,主持正义。

雷公的起源与形成

雷公信仰起源很古。至战国,《山海经》中描绘的雷神形象为:“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则雷也。“其《大荒东经》则曰:“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其声如雷。“皆为半人半兽形。东汉王充《论衡雷虚》所记雷神形象有了变化,曰:“图画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基本上已是拟人化了。

民间自古崇敬雷公,流传许多雷公故事,尤以唐宋为甚。

唐宋文人笔记中,多记大雷雨后,雷神、雷鬼从空而降,雷神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及雷神娶妇等故事,反映出人们对雷神既存敬畏心理,又寄托主持正义的愿望。在这些故事中,唐沈既济《雷民传》所记雷公育子事更引人注目,该传称:“昔(雷州民)陈氏因雷雨昼冥,庭中得大卵,覆之数月,卵破,有婴儿出焉。自后日有雷扣击户庭,入其室中,就于儿所,似若孵哺者。岁余,儿能食,乃不复至。遂以为己子。(陈)义即卵中儿也。”

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本《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将上述故事略加改造增益,写成雷神陈文玉的故事。《搜神记》卷一曰:“旧记云:陈太建(569~582)初,(雷州)民陈氏者,因猎获一卵,围及尺余,携归家。忽一日,霹雳而开,生一子,有文在手,曰‘雷州’。后养成,名文玉,乡俗呼为雷种。后为本州刺史,殁而有灵,乡人庙祀之。阴雨则有电光吼声自庙而出。宋元累封王爵,庙号‘显震’,德佑(1275)中,更名‘威化’”

据清《续文献通考》卷七十九,“宋宁宗庆元三年加封雷州雷神为广佑王。庙在雷州英榜山。神宗熙宁九年,封威德王,孝宗乾道三年,加昭显,至是封广佑王。理宗淳佑十一年,再加普济,恭帝德佑元年,加威德英灵”。

道教亦尊奉雷神,杜光庭删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卷十二、十八等,已将风伯雨师、雷公电母作为乞求雨雪的启请神灵,北宋后的雷法道士又以之为施行雷法的使役神。后者肇始于唐,杜光庭《神仙感遇传》卷一《叶迂韶传》载,一次雷雨中,雷公被树枝所夹,不能脱身。后为叶迁韶所救出,雷公“愧谢之”,“以墨篆一卷与之曰:‘依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我兄弟五人,要闻雷声,但唤雷大、雷二,即相应。然雷五性刚躁,无危急之事,不可唤之。‘自是行符致雨,咸有殊效“。

北宋末兴起的神霄、微诸派,以施行雷法为事。声称总管雷政之主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雷师、雷公为其下属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即假托普化天尊之口,向雷师皓翁讲经说法,命对“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者,“即付五雷斩勘之司,先斩其神,后勘其形,……以至勘形震尸,使之崩裂”云云。

旧时各地多有雷神庙,清末黄斐然《集说诠真》云:“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鹯,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曰雷公江天君。”

雷公的传说

唐元和中,有陈鸾凤者,海康人也。负气义,不畏鬼神,乡党咸呼为后来周处。海康者,有雷公庙,邑人虔洁祭祀。祷祝既淫,妖妄亦作。邑人每岁闻新雷日,记某甲子。一旬复值斯日,百工不敢动作。犯者不信宿必震死,其应如响。时海康大旱,邑人祷而无应。鸾凤大怒曰:“我之乡,乃雷乡也。为神不福,况受人奠酹如斯,稼穑既焦,陂池已涸,牲牢飨尽,焉用庙为!”遂秉炬爇之。其风俗,不得以黄鱼彘肉,相和食之,亦必震死。是日,鸾凤持竹炭刀,于野田中,以所忌物相和啖之,将有所伺(“伺”原作“祠”,据明抄本改)。果怪云生,恶风起,迅雷急雨震之。鸾凤乃以刃上挥,果中雷左股而断。雷堕地,状类熊猪,毛角,肉翼青色,手执短柄刚石斧,流血注然,云雨尽灭。鸾凤知雷无神,遂驰赴家,告其血属曰:“吾断雷之股矣,请观之。”亲爱愕骇,共往视之,果见雷折股而已。又持刀欲断其颈,啮其肉。为群众共执之曰:“霆是天上灵物,尔为下界庸人。辄害雷公,必我一乡受祸。”众捉衣袂,使鸾凤奋击不得。逡巡,复有云雷,裹(“裹”原作“哀”,据明抄本改)其伤者,和断股而去。沛(“沛”原作“虽”,据明抄本改)然云雨,自午及酉,涸苗皆立矣。遂被长幼共斥之,不许还舍。于是持刀行二十里,诣(“诣”原作“诸”,据明抄本改)舅兄家,及夜,又遭霆震,天火焚其室。复持刀立于庭,雷终不能害。旋有人告其舅兄向来事,又为逐出。复往僧室,亦为霆震,焚热如前,知无容身处,乃夜秉炬,入于乳穴嵌孔之处,后雷不复能震矣,三暝然后返舍。自后海康每有旱,邑人即醵金与鸾凤,请依前调二物食之,持刀如前,皆有云雨滂沱,终不能震。如此二十余年,俗号鸾凤为雨师。至大和中,刺史林绪知其事,召至州,诘其端倪。鸾凤云:“少壮之时,心如铁石。鬼神雷电,视之若无当者。愿杀一身,请苏万姓,即上玄焉能使雷鬼敢骋其凶臆也!”遂献其刀于绪,厚酬其直。(出《传奇》)

唐朝元和年间,有个叫陈鸾凤的,是海康人。自负义气,不怕鬼神,乡亲们都称他为后起的周处。海康有座雷公庙,当地人虔诚地这里打扫祭祀。祈祷祝愿的事多了,妖邪妄诞的现象也时时发生。当地人每年听到第一声雷响时,就记下了这个日子,以后每旬的这一天,所有工作都不能干。如果有人不相信这个而违犯了,夜晚睡下时必遭雷击而丧命。这种应验就像回声那么准。当时正赶上海康地方大旱,当地人来到雷公庙祈祷降雨然而毫无响应,鸾凤十分恼怒,说道:“我的家乡乃是雷公的故乡,雷公身为神灵不降福,况且又受到人们如此虔诚的祭奠和供奉!如今禾苗已经枯死,池塘已经干涸,牲畜都拿米做了供品,还要这座庙干什么?”说完他便举起火把烧它。当地的风俗是不允许人们将黄鱼和猪肉掺到一起吃,有谁这样吃了,也是必定被雷击死。这一天,鸾凤手持竹制砍柴刀,站立在田野里,将当地风俗所忌讳的这两样东西掺在一起吃了下去,站在那里等待着雷击。果然有怪云出现,妖风顿起,迅雷挟着暴雨向他袭来。鸾凤便将手中的刀在空中挥舞起来,果然砍中了雷公的左腿,将它砍断了。雷公跌落在地上,形状象熊和猪一样,身上有毛有角,还有青色的肉翅膀,手里握着短把的金刚石斧,伤处血流如注。此时,云和雨都消失了。鸾凤知道雷公并没有什么神威,便跑到家里告诉亲人道:“我把雷公的腿砍断了,请你们快去观看!”亲人听了又惊又怕,跟着他一起前去观看,果然看到雷公的腿已被砍断,乖乖地躺在地上。鸾凤又举起刀来要把雷公的脖子砍断,还要吃它的肉。众人将他拉住,制止他说:“雷公是天上的神灵,你是下界的凡人,再要加害雷公,必定使我们全体乡民遭受灾祸。”众人死劲儿扯住他的衣襟,致使鸾凤不能奋力举刀去砍雷公。不一会儿,又有乌云雷电笼罩上来,挟带起受伤的雷公和它的断腿离去了。接着便下起了大雨,从中午一直下到傍晚,干枯的禾苗都复苏挺立了起来。由此,鸾凤便遭到老幼乡人们的一致训斥,不许他回家。鸾凤只好带着刀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妻子的哥哥家。到了夜晚,他又遭到雷霆的袭击,住的房子也被天火烧光了。他又持刀站在院子里,雷公终于未能伤害他。事后有人将他从前砍伤雷公的事告诉了妻兄,于是又被赶了出来。鸾凤又到僧人居住的房子里落脚,到了夜晚同样被雷击触,跟以前一样遭到天火的烧害。鸾凤知道已经没有容纳自己的地方,他便趁夜举着火把走进石壁上天然开成的岩洞里,雷火再也不能来袭击他了。在岩洞里住了三夜之后他便回到了自己的家里。自此以后,海康一带每当遭逢旱灾,当地人便凑钱给鸾凤,求他按照从前的办法将黄鱼和猪肉掺在一起吃下去,象上次那样持刀站在田野里,每次都有滂沱大雨从天而降,而鸾凤本人一直遭不到雷击。这样过了二十多年,民间称鸾凤为求雨大师。到了太和年间,刺史林绪得知此事,便把鸾凤召到州府衙门,询问此事的前因后果,鸾凤说:“在我年轻力壮的时候,气威胆壮,心如铁石,诸如鬼神雷电之类完全不放在眼里,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拯救万民百姓。天帝即使掌握着天下万物的生杀大权,又怎能使雷鬼恣意逞凶呢!”说完便将自己那把刀呈献给林绪。林绪送给他很多钱,作为献刀的报酬。

建州山寺唐柳公权侍郎,尝见亲故说:元和末,止建州山寺。夜半,觉门外喧闹,潜于窗棂中窥之。见数人运斤造雷车,宛如图画者。久之,一嚏气,忽斗暗,其人双目遂昏。(出《酉阳杂俎》)

唐朝侍郎柳公权,曾经听到亲友说,元和末年他住宿在建州的一座山寺里,半夜醒来时,听到门外一片喧闹声,便隐蔽在窗后从缝隙间偷偷察见。见有几个人挥舞斧子砍削木头制造雷车,雷车的样子就象画上画得那样。看的时间长了,忍不住打了喷嚏,顿时四面一片漆黑,他的两只眼睛便什么也看不清了。

萧氏子唐长庆中,兰陵萧氏子,以胆勇称。客游湘楚,至长沙郡,舍于仰山寺。是夕,独处撤烛。忽暴雷震荡檐宇,久而不止。俄闻西垣下,窸窣有声。萧恃膂力,曾不之畏。榻前有巨棰,持至垣下。俯而扑焉,一举而中。有声甚厉,若呼吟者。因连扑数十,声遂绝,风雨亦霁。萧喜曰:“怪且死矣。”迨晓,西垣下睹一鬼极异。身尽青,伛而庳。有金斧木楔,以麻缕结其体焉。瞬而喘,若甚困状。于是具告寺僧观之。或曰:“此雷鬼也,盖上帝之使耳。子何为侮于上帝?祸且及矣。”里中人具牲酒祀之,俄而云气曛晦,自室中发,出户升天,鬼亦从去。既而雷声又兴,仅数食顷方息。萧气益锐,里中人皆以壮士名焉。(出《宣室志》)

唐朝长庆年间,兰陵一家姓萧的有个儿子,以胆大勇猛著称。他在湘楚一带游历,到了长沙,住宿在仰山寺内。这天夜里,他灭掉腊烛独自一人呆在屋里。突然有雷鸣震得房檐都在颤动,好长时间雷声也不平息。一会儿又听到西面墙脚下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萧依仗着自己力大过人,从没惧怕过什么。床前有一根粗大的木棒,他便操起木棒走到西墙跟前,弯腰扑了过去,一下便打中了目标。只听棒下发出尖厉的叫声,好像在呼唤什么。他便连续扑打了几十下,叫声于是停止了。风也停了,雨也停了。萧高兴地说:“妖怪已经死了!”等到天亮时,西墙下面见有一个鬼,形状极为奇异。通身都是青色,驼背而瘦小,有把铁斧头一根木桩,用麻绳捆他的身上。过了一会儿,他便急促地喘起气来,十分困苦的样子。萧便将这些情况统统告诉寺里的僧人,让他们来观看。有人说:“这是专管打雷的鬼,是天帝的使者。你为什么侮辱天帝?大祸就要临头了!”当地居民摆上猪羊与酒等供品进行祭祀,一会儿便有一缕昏黑的云气从屋里冒了出来,飞出门户升上天空,那个鬼也跟着去了。接着又响起了雷声,响了几顿饭的功夫才平息。萧见此状,胆气更威更壮,当地人都称他为壮士。周洪唐处士周洪云。宝历中,邑客十余人,逃暑会饮。忽骤风雨,有物堕如玃,两目睒睒,众惊伏于床下。倏忽上阶周视,俄失所在。及雨定,稍稍能起,相顾,但耳悉泥矣。邑人云,向来雷震,牛战鸟坠,而邑客止觉殷殷然。(出《酉阳杂俎》)

唐朝有个隐士叫周洪,他说,宝历年间,有十几个客人来到乡下避暑饮乐。突然来了一阵暴风雨,有个东西从天上落下来,象大母猴一样,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众人见了都吓得钻到床底下去了。突然间,这个东西便跳上门前的台阶向四周观看,眨眼之间,它又不见了。等到风息雨停后,众人从床下慢慢爬了出来,互相看了看,只见各人的耳朵里全塞满了泥土。当地人说,以前遭到雷声震动时,牛被震得浑身颤抖,禽鸟则从天空震落到地上。而这些客人则只是觉得有些震动而已。

萧浣唐萧浣,初至遂州,造二幡刹,施于寺。斋庆毕,作乐。忽暴雷震刹,俱成数十片。至来岁雷震日,浣死。(出《酉阳杂俎》)

唐朝有个叫萧浣的人,他刚到遂州,便营造了两根幡竿,赠送给寺院。交接时举行佛事庆典,祭奠仪式结束后奏起了音乐。这时,突然响起迅雷震击着这两根幡竿,幡竿全被霹雳轰击成碎片。等到第二年幡竿遭受雷击的这一天,萧瀚就死去了。

僧文净唐金州水陆院僧文净,因夏屋漏,滴于脑,遂作小疮。经年,若一大桃。来岁五月后,因雷雨霆震,穴其赘。文净睡中不觉,寤后唯赘痛。遣人视之,如刀割,有物隐处,乃蟠龙之状也。(出《闻奇录》)

唐朝金州水陆院僧人文净,因为夏季房子漏雨,雨水滴在头上,于是就变成个小疮。过了一年,小疮变得象个大桃子。第二年五月以后,由于雷雨震击,文净头上的那个赘疣被击穿一个孔洞。文净当时正在酣睡中一点也不知觉,睡醒后只感到头上的赘疣疼痛。让人来察看,只见穿孔处好像用刀割的一样,里面有个东西隐藏着,就象一条龙蟠在里面的样子。徐智通唐徐智通,楚州医士也。夏夜乘月,于柳堤闲步。忽有二客,笑语于河桥,不虞智通之在阴翳也。相谓曰:“明晨何以为乐。?”一曰:“无如南海赤岩山弄珠耳。”答曰:“赤岩主人嗜酒,留客必醉。仆来日未后,有事于西海,去恐复为萦滞也。不如只于此郡龙兴寺前,与吾子较技耳。”曰:“君将何戏?”曰:“寺前古槐,仅百株。我霆震一声,剖为纤茎,长短粗细,悉如食箸。君何以敌?”答曰:“寺前素为郡之戏场,每日中,聚观之徒,通计不下三万人。我霆震一声,尽散其发,每缕仍为七结。”二人因大笑,约诺而去。智通异之,即告交友六七人,迟明,先俟之。是时晴朗,已午间,忽有二云,大如车轮,凝于寺上。须臾昏黑,咫尺莫辨。俄而霆震两声,人畜顿踣。及开霁,寺前槐林,劈栉分散,布之于地,皆如算子。大小洪纤,无不相肖。而寺前负贩戏弄观看人数万众,发悉解散,每缕皆为七结。(出《集异记》)

唐朝有个人叫徐智通,是楚州的医生。在一个夏季的夜晚,他借着月光在柳树成排的河堤上散步,忽然发现有两个陌生人站在河的桥上说笑。这俩人没想到徐智通就站在他们附近的暗影里,于是互相谈论起第二天如何取乐。一个说:“什么也比不上去南海赤岩山弄珠子玩有意思呀!”另一个说:“赤岩山主人喜欢喝酒,到那里去的客人个个都要喝得醉醺醺的。我明天下午有事要去西海,去赤岩山恐怕又要因喝醉酒而耽误事。倒不如就在本郡的龙兴寺前,与你比比技艺吧。”问:“你要表演什么把戏?”答:“寺前有百余棵老槐树,我发一声雷响,把它们劈成细条,它们的长短粗细,都象筷子一样。你将什么技艺与我相比?”那个答道:“寺前一向是本州郡游戏作乐的场所,每天前来围观的群众,总共不下三万人。我将发一声雷响,将这些人的发辫全都劈散开来,并让他们的每一缕头发上都有七个结。”于是二人大笑,约定好后便离去了。徐智通见此,大为惊异,立即去告诉了六七个好朋友。天刚放亮,他们就来到寺前,先在那里等候着。当时天气晴朗,将近中午时,忽然有两片象车轮大的云彩出现了,静静停留在寺庙的上空。刹那间,就变得天昏地暗,咫尺之远都不能分辨事物。不一会儿,又发出两声雷鸣,人与牲畜都被震倒在地上了。等到天放晴时,只见寺前的槐树林子,一棵棵都被劈成碎片,散落在地上,全部象计数用的竹签子,大小粗细,没有不相象的。而寺前挑担做买卖的、演戏卖唱的、围着看热闹的,共计数万人,每人的发辨全部都散开了,每缕头发上又打着七个结。

又洛京天津桥,有儒生,逢二老人言话,风骨甚异。潜听之,云:“明日午时,于寺中斗疾速。一人曰:“公欲如何?”一人曰:“吾一声,令寺内听讲驴马尽结尾。”一人曰:“吾一声,令十丈幡竿尽为算子,仍十枚为一积。”儒生乃与一二密友,于寺候之。至午,果雷雨。霹雳一声,客走出视,驴马数百匹尽结尾。一声,幡竿在廊下为算子,十枚一积。(出《录异记》)

在洛阳京城的天津桥有一个书生,一天,他遇到两个风貌气概与众不同的老年人,便在一旁偷听他们的谈话。他们正在说,第二天中午,要在寺庙里比赛谁的手法快。一个说:“你打算怎么比?”答道:“我要发一声响,让在寺内听讲的人的驴马尾巴全都结在一起。”一个便说:“我要发一声响,让十丈高的旗杆全部碎成计算用的签子,并且每十根为一堆。”书生听了,便与一两个亲密朋友相约,第二天一早就到寺庙等候。到了中午,果然雷雨交加,一声霹雳响过后,香客们走出寺庙观看,见他们的驴马数百匹尾巴全都结到了一起。又一声霹雳响过,便见十丈高的旗杆倒在房前碎成一根根签子,每十根堆在一起。雷公庙雷州之西雷公庙,百姓每岁配连鼓雷车。有以鱼彘肉同食者,立为霆震,皆敬而惮之。每大雷雨后,多于野中得黳石,谓之雷公墨。叩之鈖然,光莹如漆。又如霹雳处,或土木中,得楔如斧者,谓之霹雳楔,小儿佩带,皆辟惊邪;孕妇磨服,为催生药。必验。(出《岭表录异》)

雷州西边有座雷公庙,百姓每年祭祀时,都要配享连鼓雷车。如果有人把鱼和猪内掺合在一起吃了,此人就会立即遭到雷击,因此,人们对这座雷公庙既敬重又惧怕。每逢大雷雨过后,常常在野外找到黑色的石头,人们称它为“雷公墨”,敲击起来铿然作响,晶莹光洁犹如涂了漆一般。另外,如果在霹雳响过的地方,在地上或树上得到象用斧子砍削成形的小木桩,人们称它为“霹雳楔”,小孩将它佩带在身上,都能镇惊避邪;孕妇拿来磨碎当做催生药服用,一定十分灵验。

南海南海秋夏间,或云物惨然,则见其晕如虹,长六七尺,此候则飓风必发,故呼为飓母。见忽有震雷,则飓风不作矣。舟人常以为候,预为备之。(出《岭表录异》)

南海每当夏秋之间,有时云雾笼罩,天色暗淡,同时会看到象彩虹一样的一段光彩出现,有六七尺长。出现这种天象时,一定会有台风发生。因此,人们称它为台风之母。如果突然有惊雷震响,那么台风就不会发生了。使船的人常常以这些现象作为征侯,事先做好防备。

陈义唐罗州之南二百里,至雷州,为海康郡。雷之南濒大海,郡盖因多雷而名焉,其声恒如在檐宇上。雷之北高,亦多雷,声如在寻常之外。其事雷,畏敬甚谨,每具酒肴奠焉。有以彘肉杂鱼食者,霹雳辄至。南中有木名曰掉,以煮汁渍梅李,俗呼为棹汁。杂彘肉食者,霹雳亦至。犯必响应。牙门将陈义传云:“义即雷之诸孙。昔陈氏因雷雨昼冥,庭中得大卵,覆之数月,卵破,有婴儿出焉。目后日有雷扣击户庭,入其室中,就于儿所,似若乳哺者。岁余,儿能食,乃不复至,遂以为己子。义即卵中儿也。又云:“尝有雷民,畜畋犬,其耳十二。每将猎,必笞犬,以耳动为获数。未尝偕(“偕”原作“王”,据明抄本改)动。一日,诸耳毕动。既猎,不复逐兽。至海旁测中嗥鸣。郡人视之,得(“得”字原“阙”,据明抄本补)十二大卵以归,置于室中。后忽风雨,若出自室。既霁就视,卵破而遗甲存焉。后郡人分其卵甲,岁时祀奠,至今以获得遗甲为豪族。或阴冥云雾之夕,郡人呼为雷耕。晓视野中,果有垦迹。有是乃为嘉祥。又时有雷火发于野中,每雨霁,得黑石,或圆或方,号雷公墨。凡讼者投牒,必以雷墨杂常墨书之为利。人或有疾,即扫虚室,设酒食,鼓吹幡盖,迎雷于数十里外。既归。屠牛彘以祭,因置其门。邻里不敢辄入,有误犯者为唐突,大不敬,出猪牛以谢之。三日又送,如初礼。又云。尝有雷民,因大雷电,空中有物,豕首鳞身,状甚异。民挥刀以斩,其物踣地,血流道中,而震雷益厉。其夕凌空而去。自后挥刀民居室,频为天火所灾。虽逃去,辄如故。父兄遂摈出,乃依山结庐以自处,灾复随之。因穴崖而居,灾方止。或云,其刀尚存。雷民图雷以祀者,皆豕首鳞身也。(出《投荒杂录》)

唐朝时候,从罗州往南二百里直至雷州,属于海康郡。雷州南面紧靠大海,此郡大概因为雷多而取了这个名字。雷的声音每每就象在屋顶和房檐上。雷州北面地势较高,也多雷,雷声响时就象在一丈之外。当地人对于雷十分虔敬而且畏惧,常常准备酒肉来祭奠它。如果有人把猪肉与鱼掺到一起食用,霹雳就会降临到他头上。在雷州南部地方有一种棹树,用它煮出的水浸泡酸梅和李子,习惯上称为“棹汁”,若将“棹汁”与猪肉掺在一起食用时,也会致霹雳临头,如有违犯这一禁忌者必定立即得到报应。牙门将陈义的传记中记载道:陈义就是雷的子孙。从前陈义的母亲在一个因雷雨大作而变得昏暗的白天,在院子里得到了一个很大的卵,把它覆盖几个月后,卵壳破裂,有个婴儿钻了出来。从那以后每天都有雷神扣打门户,进入他的房间,好像在给他喂奶的样子。过了一年多,小孩能吃食物了,雷神就不再来了。母亲便把这个小孩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陈义就是从卵中生出来的那个婴儿。另有传说道,曾有个雷州居民,养了只猎犬,生着十二只耳朵,此人每当出去打猎时,必定抽打猎犬,凭着它有几只耳朵活动来判定扑获猎物的数量。这只猎犬的十二只耳朵从未全部活动过。有一天,十二只耳朵全都活动了,他出去打猎时,看到野兽便不再追逐,来到海边沙滩上大声嚎叫。人们跑来一看,见他捡到十二只大卵往回走。他将大卵放在屋里后,忽然来了一阵风雨,就象从屋子里生出来的。雨过天晴后再到屋里察看,卵都破了,只有蛋壳留在那里。事后,当地人将那蛋壳一个个分别拿回家里,每年都按时进行祭奠。直到今天,凡是当年拿到蛋壳的人家,都成为当地的豪门望族。有时赶上云雾笼罩的阴暗的傍晚,当地人称这是雷公在耕地,第二天拂晓到田野里一看,就会发现果真有耕垦的痕迹。有这种情况出现,便是吉祥的征兆。另外,还常常有雷火出现在田野里,每当雨过天晴后,就能拾到黑色的石头。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方形,人们称为“雷公墨“。凡是有人诉讼投状子,必定以用“雷公墨”混和着普通墨来书写,才是吉利。如果有人得了病,就打扫出一间空房子,摆设酒食供奉,吹吹打打,举着旗伞盖,到数十里以外去迎请雷公,回来之后,杀猪宰牛进行祭奠。因为祭品摆放在门前,邻人便不敢随便进去。有人误入就被视为冒犯,是最大的不敬,必须拿出猪和牛来谢罪。三天之后又要送雷公,仪式和礼节与迎请时一样。还有传说道,曾有个雷州居民,在雷电大作时看到空中有个怪物,长着猪脑袋,身上全是鳞甲,形状十分奇异,他便抡刀去砍,这个怪物便跌落在地上,鲜血流到路上,而雷声愈加尖厉。当天晚上,怪物腾空而去。此后,挥刀乱砍的那个人居住的房子,连续遭到天火的焚烧,他虽然逃走了,天火仍然去烧他的房子,父老兄弟便把他逐出家门。他只好在靠山的地方搭间茅屋供自己藏身,但天火之灾又跟着他降临,他便到石崖的岩洞里居住,灾祸这才停止。有人说,那个人的刀仍然存在。雷州居民画来供自己祭祀的雷公像,都是猪脑袋,身上有鳞。叶迁韶唐叶迁韶,信州人也。幼岁樵牧,避雨于大树下。树为雷霹,俄而却合,雷公为树所夹,奋飞不得迁。韶取石楔开枝,然后得去。仍愧谢之,约曰:“来日复至此可也。”如其言至彼,雷公亦来,以墨篆一卷与之,曰:“依此行之,可以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我兄弟五人,要闻雷声,但唤雷大雷二,即相应。然雷五性刚躁,无危急之事,不可唤之。”自是行符致雨,咸有殊效。尝于吉州市大醉,太守擒而责之,欲加楚辱。迁韶于庭下大呼雷五。时郡中方旱,日光猛炽,霹震一声,人皆颠沛。太守下阶礼接之,请为致雨。信宿大霪,田原遂足,因为远近所传。游滑州,时方久雨,黄河泛滥。官吏备水为劳,忘其寝食。迁韶以铁札,长二尺,立一符于河岸上。水涌溢堆阜之形,而沿河流下,不敢出其符外。人免垫溺,如今传之。或有疾请符,不择笔墨,书而援之,皆得其效。多在江浙间周游,好啖荤腥,不修道行。后不知所之。(出《神仙感遇传》)

风神是风伯。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风伯,其实就是风神,也称作风师、飞廉、箕伯等等,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

风伯的搭档雨师就是雨神,亦称萍翳、玄冥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和雨神起源比较早。

《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道教认为风伯是一个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雨师是个老头,名叫陈天君。

扩展资料

1、古代神话中的雨神:

雨神是古代中国民间崇拜的自然神灵之一。从商代开始,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雨情与收成关系密切,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下人们自然把自然界的雨奉为神灵殷商时雨神是女神名媚。

西周时称雨师,西汉之后,奉赤松子为雨师求雨祭神,一般用奏乐、歌舞、演唱会、跑步的仪式,也有用柴燃烧供物的献祭,有时甚至焚人祭神。

2、古代神话中的雷神:

雷神(lei shen):俗称雷公,是古代中国神话中主管打雷的神。出自《山海经·海内东经》。相传雷神生于古雷泽(故址在今山东菏泽),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古代人们对打雷这种自然现象不十分了解,因此逐渐演化出一系列有关传说。 在古代中国,雷神的形象是不断演变的。最初,人们把它塑造成人头龙身的怪物,敲打它的肚子就发出雷声。

后来才渐渐变成尖嘴猴脸的形象,并逐渐定型。在道教神话中,记载了许多数量、各种级别的雷神,最基层的是"雷公",上一层的是普通的"雷神",再上层是"雷王"。

传说雷王出生在广东省的雷州半岛,名叫陈文玉,后来成为神仙。 道教中级别最高的雷神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天尊"在道教神仙中属于最高级别,"普化天尊"是所有雷神的总司令。 在中国人的理念中,雷神是惩罚罪恶之神,人如果做了坏事或违背誓言,就有可能遭五雷轰顶死去。

中国民间把雷神的生日定在农历6月24日,这一天要举行祭祀仪式。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