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儿童的称谓-古人如何形容儿童

古人常经常使用一些比喻和歌谣来描写儿童,例如《诗经》中“白玉兰”,描绘了儿童天真可爱的模样;《楚辞·九章》中的“赤子之心”则体现了儿童纯洁无暇的心灵。还有许多古代名言,如“幼童学语早,老汉思亲晚”,说明了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
古人对各年龄段的称呼?
1、襁褓——指不满周岁
2、孩提——指2~3岁
3、髫( tiáo) 年——指女孩7岁。垂髫( tiáo) :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4、龆年——指男孩8岁
5、总角——幼年泛称。称童年为“总角”。
6、黄口——指10岁以下的孩子
7、金钗之年——指12岁(女)
8、豆蔻年华——指13岁(女)
9、舞勺之年——指13~15岁
10、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11、及笄之年——指15岁(女)。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2、破瓜年华、碧玉年华——指16岁(女)
13、舞象之年——指15~20岁
14、桃李年华——指20岁(女)
15、弱冠——指20岁(男)。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16、花信年华——指24岁(女)
17、梅之年——指至出嫁。
18、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19、半老徐娘——指至30岁(女)
20、而立之年——指30岁(男)。
21、不惑之年、强壮之年——指40岁(男)。
22、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50岁。
23、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指60岁。 花甲,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24、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70岁。
25、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6、杖朝之年——指80岁
27、耄耋之年——指80~90岁
28、黄发:指长寿老人。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29、鲐背:指长寿老人。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30、期颐:指百岁。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扩展资料
1、男性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
2、女性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岁。
米寿:指八十八岁:将“米”字拆开彷如八十八的模样,故借指八十八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横,以此借指九十九岁。
茶寿:“茶”字的草头看似二十,余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称谓如下:
1、汤饼:指出生三天小孩。古时候幼儿出生三天,家人就会邀亲友吃汤饼,所以将幼儿称为汤饼。
2、初度:周岁。战国,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释义:尊敬的先祖啊,仔细揣度我刚刚下凡的时辰和啼声,通过占卜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后称生日为初度。
3、垂髫:指童年。古时候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幼小的儿童。
4、孺子:儿童。西汉,司马迁《史记》:“孺子可教矣。”,释义: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
5、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6、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7、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常在父母跟前,因此旧时表示幼年儿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29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