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贯穿教学原则-如何贯穿教学原则

贯穿教学原则的最好方式是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同时,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拓宽教学视野,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弄清“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论基础,才能增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自觉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
学生为主体,即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识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要得到全面发展,应是学生为主体的必有之义。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主要由教师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且要“言传”,也要“身教”,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要靠教师引导,教师要对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负责。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主体是主导下的主体。这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互相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论根源,广大教师要自觉地在教学中加以实践。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自身的不断发展。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这对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含着教师的教,也包含着学生的学,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就教的过程说,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就是说,只有有了教师的教,同时也有了学生的学,才能称其为教学过程;看问题要分清主次,不能把矛盾双方平等看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贯穿全过程,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参与和组织下进行的。所以,教师必然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等,
直观性原则,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可以三种直观手段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贯彻启发性原则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巩固性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循序渐进原则,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是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量力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要求教师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适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了解了教学原则,也要知道教学原则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好了实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33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