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测验项目的方法-如何选择测验项目

测验项目的选择应当基于以下斟酌因素:

1、 丈量的目标:

1. 你需要肯定丈量的目标是甚么。例如,你想要测试学生的记忆力、计算能力还是理解力?

2、 丈量的性质:2.需要斟酌丈量的性质。例如,它是一个定性的还是定量的?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3、 丈量的技术:还需要斟酌丈量技术。例如,你将使用何种方法来搜集数据?你将如何分析数据?

4、 丈量的时间和本钱:还应斟酌丈量的时间和本钱。例如,丈量所需的时间有多长?丈量的本钱是多少?

在选择测验项目时,必须仔细斟酌上述所有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最好决策。

心理测量4种测量类型

心理测量4种测量类型为:按测验功能归类、按测验目的归类、按测验材料归类、按测验方法归类。

一、按测验功能归类

1、智力测验:这类测验的主要功能是测量人的一般智力水平。

2、特殊能力测验:智力测验可检查人的一般智力,而特殊能力测验则检查人某一特殊的能力倾向。

3、成就测验:这类测验的主要功能是测量人的学习效果及教育、培训目标实现的程度。

4、人格测验:根据心理学对人格的理解和看法,对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进行测量和评估,这类测验的功能就是按这种要求对个体的人格特征进行测验。

二、按测验目的归类

1、描述性测验:这类测验的目的在于对人的能力、性格、兴趣、知识水平等进行描述、分析,进行某种评价。

2、诊断性测验:这类测验的目的在于对人的某种心理功能或行为特征及障碍进行评估和判断,以确定其性质或程度。

3、提示性测验:这类测验的目的在于从测验的结果预示被测验者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倾向或能力水平。

三、按测验材料归类

1、文字测验:这类测验通常为文字项目组成,由文字说明做法和作出回答。

2、非文字测验:这类测验的项目多由实物、图片、模型之类的直观材料制作组成,测验也多以操作方式进行。

四、按测验方法归类

1、问卷测验:这类测验是将文字组成的各种问题(项目)作为刺激呈现给被测验者,并了解、分析其应答反应的结果。

2、投射测验:这类测验是用没有明确意义和比较模糊不清的图片、照片、云图或填充题等构成的测验项目,观察被测验者的反应特点。

3、操作测验:这类测验是用实物的或模型的工具所构成的测验项目,让被测验者操作,观察其完成动作的速度和特点及准确性。

纸笔测验的基本编制程序包括哪些内容

儿童的智力测定分为筛查量表和诊断量表,具体情况如下:

一、筛查量表:

1、丹佛智力发展筛选量表:又称为DDST,通过检测孩子的应人能、应物能,粗细运动以及语言能来判断是否存在智力低下的可能性。

2、年龄模拟法:让孩子照着图形来画,看他能达到几岁年龄所画的图形,来筛查是否存在智力低下。

3、绘人试验:让孩子绘人,能够显示出大致的智商相当于的年龄水平;

二、诊断量表:

1、盖塞尔发展量表:通过测试孩子的应人能、应物能、语言能和运动能等几个方面,检测智商水平,如果是<75,考虑是智力低下。

2、韦氏智力量表:适合于4-16岁的孩子以及成人来进行测量,通过各个侧面,比如计算能力、理解能力、填表、绘图、常识,语言等,来检测智力水平。

一、确定测验目的

(一)测量对象

在编制测验前首先要明确测量对象,也就是该测验编成后要用于何种团体。只有对受测者的年龄、智力水平、文化背景以及阅读水平等做到心中有数,编制测验时才能有的放矢。

(二)测量目标

所编的测验用来测量什么,是测能力、人格,还是学业成就,也是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不但要明确测量的目标,还要对测量目标加以分析,将此目标转换成可操作的术语,即将目标具体化。如美国著名测验学家瑟斯顿(L. L. Thurstone)通过因素分析,将智力分解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

语文理解——阅读时了解文字意义的能力;

语词流畅——正确迅速拼字与敏捷联想词义的能力;

数字运算——正确而迅速使用数字解答算术问题的能力;

空间关系——运用感觉器官及知觉经验正确判断空间方位及各种关系的能力;

机械记忆——用重复感知的方法记住事物的能力;

知觉速度——迅速而正确地观察与辨别事物的能力;

一般推理——根据已知条件推出新判断的能力。

瑟斯顿根据上述七种因素于1941年编成了“基本心理能力测验”。

(三)测验用途

所编出的测验是要对被试做描述,还是做诊断,抑或是选拔和预示,这一点也是在测验编制前就应明确的。目的不同,编制测验时的取材范围以及试题难度等也不尽相同。

二、拟定编制计划

编制计划,实际上就是对测验的总体设计,指出测验的内容结构和项目形式等,以及对每一个内容、目标的相对重视程度。不同的测验有不同的编制计划。例如成就测验的编制计划通常是一张双维细目表,其中一个维度是内容,就是某一学科教材中的各个课题,另一维度是在教学中要达到的行为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最早提出教育目标的分类问题。他把学习的心理活动分成认知、精神运动和情感三个领域,又把认知领域具体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在布卢姆等人编的《教育目标的分类》一书中,为每个认知层次提供了许多题目范例。后来人们一般就依据布鲁姆的认知性行为目标编拟学科试题,以测量学生的学习结果。

表2-1是一个小学高年级自然常识测验的编制计划。表中的数字代表每一类题目所占的百分比,这些比例反映着每一个内容及目标的相对重要性。

测验计划有两个用途。

①在编制阶段,测验计划指出应该编多少和编哪些种类的项目;项目编好后,可将项目的实际分布情况与测验计划对照,以确定测验项目是否恰当地代表了所要测量的领域,核对重要方面的内容是否有遗漏。

②在记分时可按表中百分比确定每类项目的分数。

三、设计测试项目

(一)搜集有关资料

测验计划编好后,就要搜集有关资料作为设计项目的依据。一个测验的好坏和测验材料的选择适当与否有密切关系,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资料要丰富

资料搜集越齐全,设计项目便越顺利,这样测验内容便不致有所偏颇,而且能提高行为样本的代表性。如编制人格测验,搜集的资料应包括:人格的主要理论,用于描述人格的术语,临床观察的资料,以及其他人格测验的项目等。

2.资料要有普遍性

所选择的材料对测验对象要尽可能公平,即被试都有相等的学习机会。譬如,编制标准化的学科成就测验时,要以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作为题目来源,不能只考虑个别教师的意见,要考虑大多数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在编制智力测验时则要尽量避免特殊知识经验和文化水平的影响。

(二)选择项目形式

测验编制者还必须确定测验内容的表现方式,是纸笔测验还是操作测验;是只要被试认出正确答案,还是需要他自己做出正确答案。在大多数情况下,任何内容都可以用几种形式呈现,问题是如何选择“最优的”表现方式。在一个测验中,可以采用一种题型,也可以采用几种题型。

在选择项目形式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测验的目的和材料的性质

如果要考查学生对概念和原理的记忆,宜用简答题;要考查对事物的辨别和判断的能力,宜用选择题;要考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宜用论文题。

2.接受测验的团体的特点

如对幼儿宜用口头测验,对于文盲或识字不多的人不宜采用要求读和写的项目,而对有言语缺陷的人如聋哑、口吃则要尽量采用操作项目。

3.各种实际因素

譬如,当被试人数过多,测验时间和经费又有限时,宜用选择题进行团体纸笔测验,而人数少,时间充裕,又有某些实验仪器和设备时,则可用操作测验。

廖世承、陈鹤琴先生几十年前曾提出以下几条选择测验形式的原则:使被试者容易明了测验做法;在做测验时不会弄错;做法简明、省时;计分省时省力;经济。

(三)编写和修订项目

制订项目的过程包括写出、编辑、预试和修改等一系列过程。在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项目之前,这些步骤是不断重复的。在这个过程中,编制者和有关方面专家要对项目反复审查修订,改正意义不明确的词语,取消一些重复的和不适用的项目。然后将初步选定的项目汇集起来组成一个预备测验。

编写项目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项目的范围要与测验计划相一致;

②项目的数量要比最后所需的数目多一倍至几倍,以备筛选和编制复本;

③项目的难度必须符合测验目的的需要;

④项目的说明必须清楚。

四、项目的试测和分析

初步筛选出的项目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要求,但是否具有适当的难度与鉴别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也就是要通过预测进行项目分析,为进一步筛选项目提供客观依据。

(一)试测

项目性能之优劣,不能仅凭测验编制者主观臆测来决定,必须将初步筛选出的项目组合成一种或几种预备测验,经过实际的试测而获得客观性资料。预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预测对象应取自将来正式测验准备应用的群体。例如,对于一个成就测验来说,进行预测的学生必须和以后的测验对象属于同一个年级,并且具有相同的课程背景,取样时应注意其代表性,人数不必太多,亦不可过少。

②预测的实施过程与情境应力求与将来正式测试时的情况相近似。

③预测的时限可稍宽一些,最好使每个被试都能将项目做完,以搜集较充分的反应资料,使统计分析的结果更为可靠。

④在预测过程中,应随时记录被试的反应情形,如在不同时限内一般被试所完成的题数、题意不清之处及其他有关问题。

预测的目的在于获得被试对项目如何反应的资料,它既能提供哪些项目意义不清、容易引起误解等质量方面的信息,又能提供关于项目好坏的数量指标,而且通过预测还可以发现一些原来想不到的情况,如检验时限多长合适,在施测过程中还有哪些条件需要进一步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