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的观点有哪些-学记有哪些观点

《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著作,由孔子的学生子思所著。该书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的观点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个:

1、 “学而时习之”,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指出只有不断温习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2、 “教学相长”,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认为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可以共同提高。

3、 “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以便更好地激起他们的潜力。

4、 “明德惟馨”,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美德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倡对知识的酷爱和兴趣,认为快乐是最好的学习动力。

6、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尊重他人并愿意从他人那里学习。

7、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主张教授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

以上内容就是《学记》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它们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物宝典乐正克《学记》丨高频考点

著作:

据郭沫若考证, 《学记》 的作者为乐正克。

注:《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步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学记》的语录&观点:

1.教学相长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通过学习,才发现自己不懂的事情很多,经过教学,才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2.尊师重道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译: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

3.藏息相辅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相互补充。“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②”

译:

①“藏”,原为“臧”,通内脏的“脏”,“息”是指呼吸的气息,人自身的内脏和大气相配合,才能呼吸自如。

②大学教学,按照时序进行,必须有正式的课业,课后休息时也得有课外练习。

4.豫时孙摩

这是《学记》在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后概括出来的规律,包含四条原则:

豫 :通 “预” ,是预防,即预防性原则;

时 :是 及时 ,合乎时宜,即及时施教原则;

孙 :通 “逊” ,顺应,指循序,即循序渐进原则;

摩 :指 观摩 ,相互学习,即学习观摩原则。

5.启发诱导

《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译: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

6.长善救失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人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有的人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有的人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过失产生的原因,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这样以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7.学不躐等①

此外,《学记》还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同时,重视学生的学习,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②”。

① 为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

② 会学习的人,能使教师费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