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学生-如何避免学生腔
要避免学生腔,首先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尽可能使用更正式、更有表达力的语言。可以多读书,增强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应用辞汇和语法结构,减少学生腔的出现。同时,可以尝试在社交场合中摹拟不同的人群和情境,从而提高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通过实践和反复练习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以此到达避免学生腔的目的。
莫言:小说创作缺乏想象力,永远也脱离不了“学生腔”
在复旦大学创意写作班的课堂上,莫言以“想象的炮弹飞向何方”作了主题演讲,叙述了想象力在小说各个层面的重要作用,对我启发非常大,现在在这里分享给大家。文学是需要想象力的,小说作为一种虚构的艺术更是离不开,这个想象力跟我们平常说的“想象力”还不一样,是在创作中的全方位的“想象”。莫言从各个层面上,告诫我们在创作时,需要有这种带着想象力去写作的意识。
一、想象必须借助于形象,而形象有物质基础
悟所谓物质决定意识,我们的想象,很难离得开我们从出生至现在所见过的事物。无论多么天马行空的想象,在其中还是能找到我们生活经历的影子。而亲身的体验,构成了我们小说中的写作素材。不同年龄的作家,其写作的形象载体是很不同的,就如同一直住在山里的孩子,比较难想象亲临海边的感受,而阅读别人的作品,是扩展我们想象力的一种方式。
二、通过艺术魅力引发读者联想,让作家的想象力跟读者的想象力连接在一直,才能真正感染读者。
悟小说产生魅力的一大原因在于“认同感”,说到底,小说几乎都是“想象”的产物。我们想象着环境,情节,人物,虽然他们有着现实中的原型,但是我们不能全然把现实搬进小说,而应经过艺术加工。我们在小说创作时的想象,一定要能跟读者建立起联系,这需要叙事功力,也需要描写的功力,如何让读者在阅读“文本”之时,而能有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这需要通过想象力的创造。
三、评判小说要看其是否写出典型、独特的人物形象
悟小说的核心依然是“人”。当然,文学是有无限的可能的,有许多流派的小说,可能会突破形式、突破传统,打破所有规则,这样的毕竟是少数。对于初学写作的人来说,能不能把人物的性格刻画深刻,写出一个非真实存在,而令人信以为真的人,能达到这一层就不错了。这里说的典型、独特,并不是说一定要写某类人物,而是说,在这个人物身上,有没有倾注作者自身独特的感受。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典型人物已经被评论家们归纳了一遍又一遍,而我们创作者作为独立的个体,在那么多典型的形象之中,如何去突破?那只有倾注我们的个人感情。
我们要赋予他们,属于我们自已的独特印记。要根据自身的成长和经历,赋予人物新的意义。
四、想象力贯穿小说的所有层面
1、“思想”的想象:小说的时代、空间可以随意选取,但是它必然会具有一个“当下性”,要与当下生活建立一种联系这也是产生认同感的必须。需要写作者把从生活中获得的新的思想(甚至是一些朦胧的感受)注入到人物形象之中。
悟思想性是衡量文学作品的重要指标,但是这个指标不能量化,思想没有硬性的好差之分。我们说的思想性,不是指作品只能宣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这的确是主旋律,而不是全部,只是一个大的基调和方向。而我从来都不崇尚“歌功颂德”,在我看来,所有的思想都是可以写进小说里的,这是小说的自由。
我们初学者来说,更重要的就是,由我们的独特生活经验而诞生出来的,最具独特性的思想,从这个思想出发,诞生的新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我们行文的基础。一般的文学作品,都会反映作者的某种思想,这种“思想”,需要我们用结合生活,用想象力去开拓,从而能表现出作家的“生活理想”“对未来的批评、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社会的构思”。
2、“人物”的想象
悟我们小说中的核心是人物。这个人物,我们如何能刻在读者的脑子里,不是通过完备的外貌描写,而是通过其性格刻画。在描写外貌的过程中,肯定不能事无巨细,画出个人来,这样反而扼杀了读者的想象,显得非常单薄。莫言的建议是,给出廖廖数笔,刻画令人难以忘却的记忆。
我总觉得,人物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外貌,是他在做某件令你印象深刻的事情的时候留下的,而不是单单是因为外貌本身。
有时候,我们为“人物”刻意赋予的特殊外貌,反而正是我们失去了想象力的表现。比如说一个人脸上长满麻子,独眼龙,秃头等等,这类描写不是说不可以,而在于我们写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叙述其独特外貌,更应注重在这个外貌出现是,是为何能让你产生深刻的印象。
3、“故事”的想象
悟小说作为“虚构”的叙事,其故事大体而言是虚构的,就算来自于现实,其中仍然必不可少虚构的成分。诚然,有的时候生活本身甚至比小说更精彩,甚至超出了想象力。但如上文说的,肯定不能把完全的现实搬进小说,这样的写法会失去了小说的本来面目。初学者在写作时总是难以避免地会写自已身边发生的事,再加以艺术的虚构,这种虚构中的想象力,需要我们把控好叙事角度和对内容的取舍,需要更强的笔力把生活融进小说当中。
4、“细节”的想象
悟这点是极为重要的一点,也是所有的初学者最缺乏的,而且是最能进步的一点,关于小说中的细节,这个在之前也提了很多遍。我们如何让虚构的小说,能够生动,能够像真实地发生在世界的某个地方,就是通过各种各类的细节描写。而所有的描写方法(人物、环境),都可以用细节去刻画。
这个细节,不是说让你跟画画一样,看到什么全部写下来,而是要通过“典型的”“有意义”的细节,去展示画面,能达到廖廖数笔,而刻画得活灵活现这种境界。这个“细节”,最好还能是读者所熟悉的,这样才会产生认同感。
所以在我们写环境,写人的时候,尽量都要通过细节描写,不然整篇小说就会干巴巴的。
“用细节的真实,来证实故事的虚幻”,这是极大的创作技巧。写虚幻的东西,都能用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把它写得发生过一样,这才达到了小说初步的艺术境界。
如果我们对细节缺少这种联想能力,无论脑子里词汇再丰富,写起小说来“也还是学生腔调”。
5、“画面”的想象力
悟这部分说得比较少。莫言认为,对画面的充分想象,可以解决我们无从下笔,无物可写的问题。他说,画面的想象力仍然无法脱离我们的生活。而对于间接获取的,特意去获取的经验,却依然无法让我们融入其中,获得那种感受。
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建议,当我们无从下笔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想象那个画面,而在一个画面之中,有各种各样的素材,我们可以去描写。当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连缀起来的时候,故事便慢慢成型了。
6、“语言”的想象力
悟这是小说极高的境界了。我还是那个说法,初学者只能文字能通畅就行了,而要我们进行文字的灵动和跳跃,要求实在太高了。而某些具有文学天赋的作家来说,他们一下笔,文字便很灵动。
我觉得对初学者来说,有一点建议,就是文字不要“脏”,可以有痞气,但是“脏兮兮”的文字没人爱看。
7、“结构”的想象力
悟这方面是开创性的境界了。有很多前辈小说大师,都在打破小说的结构。比如说杜拉斯的《情人》,这本小说读完甚至不太能懂,而其中的叙事结构,王小波就非常推崇。王小波在自已的小说中,也是把叙事结构打破了,而不是正常的叙事结构。还有类似村上春树,也非常喜欢多线的叙事结构。这些虽然不是他们的首创,在给他们营养的前辈作家们身上,他们才是真正的开创者。而如今小说的结构也在慢慢地开发完毕,还是有一群身肩文学使命的人,在不断的开拓文学的表达形式。
作为初学者来说,我们要做地,就是能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就好。能做到这一点已经不易。
欢迎各位读者讨论其中的观点!
U|
C
小孩写作文很困难怎么办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各体文习作是中文系二年级必修课,其余两门是选修,西南联大的课程分必修与选修两种。中文系的语言学概论、文字学概论、文学史(分段)……是必修课,其余大都是任凭学生自选。诗经、楚辞、庄子、昭明文选、唐诗、宋诗、词选、散曲、杂剧与传奇……选什么,选哪位教授的课都成。但要凑够一定的学分(这叫“学分制”)。一学期我只选两门课,那不行。自由,也不能自由到这种地步。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这话有道理。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
现在的大学里很少开创作课的,原因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教。偶尔有大学开这门课的,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教创作靠“讲”不成。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桔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授先讲一套,放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
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我觉得先作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阿里斯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一些什么。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我这人从来不记笔记)!我们有一个同学把闻一多先生讲唐诗课的笔记记得极详细,现已整理出版,书名就叫《闻一多论唐诗》,很有学术价值,就是不知道他把闻先生讲唐诗时的“神气”记下来了没有。我如果把沈先生讲课时的精辟见解记下来,也可以成为一本《沈从文论创作》。可惜我不是这样的有心人。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很多同学不懂他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而且,作者的叙述语言要和人物相协调。写农民,叙述语言要接近农民;写市民,叙述语言要近似市民。小说要避免“学生腔”。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一个作家应该不论写什么都写得讲究。这些读后感也都没有保存下来,否则是会比《废邮存底》还有看头的。可惜!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我以为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沈先生就是这样教创作的。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教创作。我希望现在的大学里教创作的老师能用沈先生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我在一九四六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这当然不大好看。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上课时分发给学生。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他自己说他这种方式是“手工业方式”。他写了那么多作品,后来又写了很多大部头关于文物的著作,都是用这种手工业方式搞出来的。
沈先生对学生的影响,课外比课堂上要大得多。他后来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全家移住到呈贡桃园,每星期上课,进城住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一间屋子。他一进城,宿舍里几乎从早到晚都有客人。客人多半是同事和学生,客人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先生收到的宝贝,谈天。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是借给人看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了“上官碧”的名字。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
沈先生书多,而且很杂,除了一般的四部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的译本,社会学、人类学、黑格尔的《小逻辑》、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道教史、陶瓷史、《髹饰录》、《糖霜谱》……兼收并蓄,五花八门。这些书,沈先生大都认真读过。沈先生称自己的学问为“杂知识”。一个作家读书,是应该杂一点的。沈先生读过的书,往往在书后写两行题记。有的是记一个日期,那天天气如何,也有时发一点感慨。有一本书的后面写道:“某月某日,见一大胖女人从桥上过,心中十分难过。”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得,可是一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胖女人为什么使沈先生十分难过呢?
沈先生对打扑克简直是痛恨。他认为这样地消耗时间,是不可原谅的。他曾随几位作家到井冈山住了几天。这几位作家成天在宾馆里打扑克,沈先生说起来就很气愤:“在这种地方,打扑克!”沈先生小小年纪就学会掷骰子,各种赌术他也都明白,但他后来不玩这些。
沈先生的娱乐,除了看看电影,就是写字。他写章草,笔稍偃侧,起笔不用隶法,收笔稍尖,自成一格。他喜欢写窄长的直幅,纸长四尺,阔只三寸。他写字不择纸笔,常用糊窗的高丽纸。他说:“我的字值三分钱!”从前要求他写字的,他几乎有求必应。近年有病,不能握管,沈先生的字变得很珍贵了。
沈先生后来不写小说,搞文物研究了,国外、国内,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熟悉沈先生的历史的人,觉得并不奇怪。沈先生年轻时就对文物有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对陶瓷的研究甚深,后来又对丝绸、刺绣、木雕、漆器……都有广博的知识。沈先生研究的文物基本上是手工艺制品。他从这些工艺品看到的是劳动者的创造性。他为这些优美的造型、不可思议的色彩、神奇精巧的技艺发出的惊叹,是对人的惊叹。他热爱的不是物,而是人,他对一件工艺品的孩子气的天真激情,使人感动。我曾戏称他搞的文物研究是“抒情考古学”。他八十岁生日,我曾写过一首诗送给他,中有一联:“玩物从来非丧志,著书老去为抒情”,是记实。他有一阵在昆明收集了很多耿马漆盒。这种黑红两色刮花的圆形缅漆盒,昆明多的是,而且很便宜。沈先生一进城就到处逛地摊,选买这种漆盒。他屋里装甜食点心、装文具邮票……的,都是这种盒子。有一次买得一个直径一尺五寸的大漆盒,一再抚摩,说:“这可以作一期《红黑》杂志的封面!”他买到的缅漆盒,除了自用,大多数都送人了。有一回,他不知从哪里弄到很多土家族的桃花布,摆得一屋子,这间宿舍成了一个展览室。来看的人很多,沈先生于是很快乐。这些挑花图案天真稚气而秀雅生动,确实很美。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
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他养了一只大斗鸡。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他到处搜罗大石榴、大梨。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文林街文林堂旁边有一条小巷,大概叫作金鸡巷,巷里的小院中有一座小楼。楼上住着联大的同学:王树藏、陈蕴珍(萧珊)、施载宣(萧荻)、刘北汜。当中有个小客厅。这小客厅常有熟同学来喝茶聊天,成了一个小小的沙龙。沈先生常来坐坐。有时还把他的朋友也拉来和大家谈谈。老舍先生从重庆过昆明时,沈先生曾拉他来谈过“小说和戏剧”。金岳霖先生也来过,谈的题目是“小说和哲学”。金先生是搞哲学的,主要是搞逻辑的,但是读很多小说,从普鲁斯特到《江湖奇侠传》。“小说和哲学”这题目是沈先生给他出的。不料金先生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他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也不是哲学。他谈到兴浓处,忽然停下来,说:“对不起,我这里有个小动物!”说着把右手从后脖领伸进去,捉出了一只跳蚤,甚为得意。我们问金先生为什么搞逻辑,金先生说:“我觉得它很好玩”!
沈先生在生活上极不讲究。他进城没有正经吃过饭,大都是在文林街二十号对面一家小米线铺吃一碗米线。有时加一个西红柿,打一个鸡蛋。有一次我和他上街闲逛,到玉溪街,他在一个米线摊上要了一盘凉鸡,还到附近茶馆里借了一个盖碗,打了一碗酒。他用盖碗盖子喝了一点,其余的都叫我一个人喝了。
1. 孩子写作文困难怎么办
作文教学有规律可循,希望你阅读一下下面我的论文,对你的孩子有所帮助!也可以继续关注我的交流!遵循汉语写作规律 有效提升写作水平
----------快速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几点做法(论文摘要)
关键词: 脚手架 质与量 结构 材料 语言表达
内容提要:
快速搭起“脚手架”,明确作文“质”与“量”的要求;抓好基础,以记叙文训练为突破口;分阶段训练,学习结构安排技巧;阅读与讲座课,指导学生积累材料;朗读与口头交际课,提高表达能力。
明确作文“质”与“量”的要求,快速搭起“脚手架”。
“脚手架”,建筑界的通用术语,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构造一篇优秀的文章,犹如建筑一座精美的房屋,脚手架的作用不言而喻。
快速搭起“脚手架”,就是教学生一开始明确写作的一些常规要求,在这些框架的指导下,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
在质的方面,主要包括语言表达、材料选择、结构安排、文本形成等。这方面将在下文进行专门的梳理。
在量的方面,主要是字数和段落的要求。比如,三年级 字数要求400字,构造4个自然段左右。四年级 字数500左右,构造5-7段。五六年级 字数600字左右,可以构造8-10段。七年级字数700字左右,构造8—12个自然段。当然这些要求不是绝对的,否则就会犯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但至少有这样的标准,对学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口头交流与范文选读,练习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当然就是做到流畅、准确进而生动新颖。这样在进行写作教学中,把这方面的要求分解成许多方面进行专项训练,学生掌握有一条主线,自觉性比较好。比如,把语言表达分成避免口语化,克服学生腔,减少错别字,修改病句,使语言靓丽等几个专题进行训练。
避免口语化,克服学生腔,就要使学生克服那种记流水账的习惯,了解记事抓不住重点,面面俱到的危害。
使语言靓丽,可以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图书馆阅读与讲座,积累材料。
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文章素材。
分阶段训练,体会结构安排。
按照开头、正文、结尾的层面分阶段进行训练。
2. 孩子写作文困难怎么办作文教学有规律可循,希望你阅读一下下面我的论文,对你的孩子有所帮助!也可以继续关注我的交流!遵循汉语写作规律 有效提升写作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几点做法(论文摘要)关键词: 脚手架 质与量 结构 材料 语言表达内容提要:快速搭起“脚手架”,明确作文“质”与“量”的要求;抓好基础,以记叙文训练为突破口;分阶段训练,学习结构安排技巧;阅读与讲座课,指导学生积累材料;朗读与口头交际课,提高表达能力。
明确作文“质”与“量”的要求,快速搭起“脚手架”。“脚手架”,建筑界的通用术语,指施工现场为工人操作并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搭设的各种支架。
构造一篇优秀的文章,犹如建筑一座精美的房屋,脚手架的作用不言而喻。快速搭起“脚手架”,就是教学生一开始明确写作的一些常规要求,在这些框架的指导下,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
在质的方面,主要包括语言表达、材料选择、结构安排、文本形成等。这方面将在下文进行专门的梳理。
在量的方面,主要是字数和段落的要求。比如,三年级 字数要求400字,构造4个自然段左右。
四年级 字数500左右,构造5-7段。五六年级 字数600字左右,可以构造8-10段。
七年级字数700字左右,构造8—12个自然段。当然这些要求不是绝对的,否则就会犯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但至少有这样的标准,对学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口头交流与范文选读,练习语言表达。语言表达,当然就是做到流畅、准确进而生动新颖。
这样在进行写作教学中,把这方面的要求分解成许多方面进行专项训练,学生掌握有一条主线,自觉性比较好。比如,把语言表达分成避免口语化,克服学生腔,减少错别字,修改病句,使语言靓丽等几个专题进行训练。
避免口语化,克服学生腔,就要使学生克服那种记流水账的习惯,了解记事抓不住重点,面面俱到的危害。使语言靓丽,可以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图书馆阅读与讲座,积累材料。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文章素材。
分阶段训练,体会结构安排。按照开头、正文、结尾的层面分阶段进行训练。
3. 家长必看:孩子作文写不好怎么办要想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还要让他多读书。
一般都是这种情况,孩子读的书越多,他的表达能力越强、写作能力越强,语文成绩也会越高。我家孩子之前写作文一直不太行,我也没太多时间去教他,那就只能想其他办法了,阅读可以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于是我给孩子买了各种课外书。
其中,有一套儿童文学,孩子就读得挺好的,自从读了之后,孩子写作文没有像以前那么困难了,不会再抱着作文本苦思冥想半天,又是挠头又是抓耳的。写作文的话也越来越多了,偶尔还会蹦出几段佳句,老师也很惊讶孩子的作文进步这么快,真是让我高兴不已。
最关键的是,孩子还越来越懂事儿了,知道关心我们了,也懂得主动学习了。对了,那套书叫(胡小闹日记)。
合适的阅读既能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也能引导孩子成长,真是一箭双雕。
4. 我孩子上三年级了,每次写作文就是个大难题,该怎么办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这句话被许多中学生当作写作的秘诀,于是作文书就成为制胜宝典,一到作文课,许多学生便从作文书中寻求灵感,以求挖掘到可供“一仿”的文章,于是出现许多话题陈旧。画虎类猫的作文,更有甚者,会出现“千人一面”的笑话。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有话说有事写呢? 首先是关心生活,热爱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来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因此,写好作文,首先就应从“生活”入手,因为“生活处处是作文”这就要求我们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记得曾有一位学生在向我探求写作方法时,我问她:“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是谁?”她想了一会儿说:“没有”。我又问她:“那你的亲人中总会有你最爱的,你最想念的吧。”
她说:“妹妹”。“那你就给我讲讲你的妹妹吧。”
结果她很茫然,因为她从未注意过自己的妹妹,留在她脑海的仅有一声呼唤:“姐姐”其他一切均未触动过她的心,也未走入过她的心,因为她从未在生活中感悟过什么,也没意识到生活中还有需要留入脑海的事物,正因如此,她找不到任何可以作为材料写入文中的事例,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再去感受生活,“生活犹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平时不去留意身边事,不会感悟,不会将生活的精彩留于脑际,又怎么有好的文章问世呢? 二是抓住情感,表达情感。 古代作家刘褴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这充分说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功用,还有人说过“人情炼达即文章”白居易《琵琶行》中曾有“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情感的文章,味同嚼蜡,读之无味,而怎样才能做到情溢于中,让文章生动起来呢?首先要从中有爱,爱别人才能爱自己,爱生活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充满色彩,爱让我们感受生活,让我们为生命行走中的点点滴滴而有所感悟,有所记忆。
当你记忆的大门被打开,情感的洪水一泻而下,还愁没有动人的话语溢出吗?拥有情感,还要能够宣泄到极致以达到能够感染读者的效果,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悟每一件能使你有所感触事情,这样会使你的情感变得更加细腻。 毫无疑问,每一个读你文章的人都希望从你的文中找到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列堆砌的数字和一个漫谈芸芸众生的你,所以如果想写出一篇会使自己满意的好作文,就必须首先放松自己尝试着在文章中真正塑造自己,我总是对学生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哪怕是孪生子也有区别。
所以展现自己的个性才是写出有特色作文的首要先决条件,而个性化就意味着写作中丢掉一切常规的东西,只写对你而言真正有意义的内容,一个关于你的故事或思想都是你独一无二的东西,你应运用你的想像力和丰富的细节描写赋予它生命力。 三是仔细观察,好作文从观察中来。
观察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它要求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鲁迅先生说过:“若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再下笔。”可见观察在作文中的地位。
观察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第一、观察要选准立足点。我们可采取定点观察的方法,也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事物。
不同的观察视角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 第二、观察要准确细致,要注意发现事物的特点及其未被人发现的地方。
第三、观察不局限于视觉方面,还要调动多种感官,或闻、或嗅、或品尝、或触摸、或倾听,还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第四、观察要作笔录。
四是重视积累。 荀子有言曰:“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这就是说厚积薄发。足够的材料是考生在考场上临阵不慌,避开千篇一律内容,写出出类拔萃作文的前提。
这就要求我们,多阅读与勤摘记。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
俗话说得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开花,课外结果”。课外阅读是学生主动求知和发展的广阔天地,在那里,学生的阅读自由,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只凭借语文课内的阅读,是难以满足积累语言材料的需要的。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应把优美的片段文章,感触较深的地方摘抄下来。
久而久之,作文也就有话可说了。 那么,积累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要写好作文需要准备许多的材料,但材料来自哪里呢?对我们学生来说,素材来自学习和生活:从大千世界的人物形象,社会动态,到生活琐事,及我们学习的心得体会,再到一本书、一本杂志、一张报纸,甚至一篇纸、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都会是我们写作的材料。
因此我们要多看、多读、多记。 第二、可以用日记本、摘录本记下我们每一天搜集的材料,还可以把它们用卡片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出来。
这样写作时我们就会有材可选,并能选好适合的材料。 第三、积累材料要“以十当一”,越多越好,这样在用材料时才能作到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43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