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岗位需要哪些定义和条件-公益岗位需要哪些定义

公益岗位,是指政府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设置的特殊工作岗位。公益岗位的招聘、使用和管理应遵守“公然、公平、公正”的原则,并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

公益岗位通常包括社区服务人员、城乡清洁员、文化体育志愿者等。这些岗位主要用于弥补公共事业不足,满足人民大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公益岗位的招聘对象主要为就业困难群体、低收入群体和其他符合条件的社会公众。招聘流程一般包括发布招聘信息、报名、资历审查、面试、体检等环节。公益岗位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提供公共服务、组织文化活动、展开技能培训等。

需要注意的是,公益岗位不等于福利待遇,其工资水平通常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但公益岗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可以帮助求职者建立起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有机会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

公益性岗位认定条件

一、公益性岗位认定条件是什么

1、公益性岗位认定条件如下:

(1)当事人属于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

(2)女性40周岁以上、男性50周岁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五条

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二、公益岗的职责是什么

1、负责协调各部门的管理工作;

2、负责办公室重要文件、材料的起草、核稿工作;

3、负责办公室印鉴使用管理、收发文管理;

4、负责办公室大事记载、开展活动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负责做好与有关部门的联系;

6、负责办公室重要会议决定、重要工作部署、重要文件以及上级要求和领导指示贯彻落实情况的督办工作。

法律分析

公益性岗位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发并经人力社保部门认定,用于过渡性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岗位。主要包括满足公共利益和就业困难人员需要的非营利性基层公共服务类、公共管理类岗位,不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岗位中文名公益性岗位定义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发并经人力社保部门认定,用于过渡性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岗位

法律依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

加强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对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可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并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及适当岗位补贴。

2、《关于印发〈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17〕164号)

第四条:就业补助资金分为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补助两类。对个人和单位的补贴资金用于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就业见习补贴、求职创业补贴等支出

第八条: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的人员范围为就业困难人员,重点是大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岗位补贴,补贴标准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公益性岗位补贴期限,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就业困难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以初次核定其享受公益性岗位补贴时年龄为准)。

3、《关于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的通知》(人社部发〔2018〕46号)

通过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各地要指导贫困县按照有关政策和资金管理的规定,统筹利用各类资金开发公益性岗位,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帮扶,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将新增和腾退的公益性岗位优先用于安置贫困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