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院试流程-明朝院试考什么
院试,即科举制度中的乡试,又称大比。明朝的院试一般在秋季举行,试题由皇帝亲身选定,考试内容主要为诗赋、策问等。由于明朝的院试非常严格,因此通过的人数很少,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会试。
明代的科举考试是怎么分四级的?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第一级是院试。
读书人必须通过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得童生身份,有了童生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
童生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儿童,很多读书人停在这个学级不得进学,而被嬉笑为老童生。比如洪秀全就是个屡试不第的老童生。有了童生身份就可以参加院试考秀才,院试分别在各省的省会举行,通过的人被称之为秀才。
下一级的考试叫乡试。
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在这一级别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因为乡试多在八月举行,故又称为秋试、秋闱。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
第三级考试是会试。
会试于乡试的第二年举行(乡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即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为会试前一级考试),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
最后一级是殿试。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要想当进士,还要再过殿试这一关,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
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这是为我们大家熟知的。
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中第一名即是“状元”。
连中三元:即身兼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称号于一身。在乡试、会试和殿试中均为第一名(必须保证全省考第一,然后在会试中全国考第一,最后殿试里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
自隋唐开始科举后,获得这一荣誉的只有十四个人,分别是唐朝二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二人。
明朝连中三元者有二,一是商辂(lu),二是黄观,很多材料记载明朝只有一个连中三元者,这是不对的,在洪武年间,安徽人黄观连中三元,永乐靖难时,黄观为永乐所忌,将其名字从登科录上划去,改第一名为韩克忠,所以在大多数历史记载中,三元并没有黄观的名字。
科举考试到底是什么回事?
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廷,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
1、艰辛而漫长的“进京赶考路”
古人那时候的“进京赶考”,那也得是有资格才能“赶考”的。古代交通不便,家庭条件好的考生有舟车乘坐、书童相伴,条件差的就要步行到京城参加考试,耗时数月甚至半年。
2、考试环境恶劣
号舍窄窄一间,几乎不能伸展,明清时期的考试一场下来需要两三天,吃住均在里面,除了上厕所以外,一般不能随意出入考场。想想也是煎熬啊!
3、低到发指的率取率
到了晚清的时候,每次参加乡试的考生大概是16-18万人次,而能考上的只有5000-6000人。算一下这个录取率,只有3%左右!而现代,我们的高考的录取率达到了75%,足足是古代的25倍!
相比今天的高考实在太幸福了!虽然我们并不能用现在的眼光以及道德标准去衡量以前的任何事物,但古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的。
在明朝时期时选秀的考试叫什么
以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为例,考试总共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六级。其中前三级只算入门考试,乡试、会试、殿试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科举考试。
明清时期,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童生需通过童生试,即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童生试每三年举行两次,只有当通过院试考核后才能取得生(秀才)资格,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童生试又叫入学考试。
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一般都安排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季,故又称春闱。
会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亲自任命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参加会试。会试分三场举行,三日一场,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
会试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清代无定额,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录取了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只录取了96名。会试成绩合格者被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参加殿试。
州县级考试,考中者叫“秀才”。
科举制度是官员选拔制度,科举考试就是公务员考试,科举考试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一个没有家世背景的读书人想要入仕做官,科举是最重要且唯一的途径。清朝时,科举考试分四级,院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进士(贡士),殿试分三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68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