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什么职位-孔子 在什么岗位
孔子在不同历史时期担负过不同的职务,以下是其中一些:
1、 孔子最初是在鲁国(今山东曲阜)的一个贵族家庭中担负教师。
2、 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96年),孔子被任命为鲁国的司寇(司法部长),负责处理各种法律事务。
3、 鲁定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78年),孔子被任命为季氏的家臣,管理家族的财务和财产。
4、 年龄末期,孔子在鲁国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被人们尊称为“至圣先师”。
5. 战国时期,孔子被推重为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的领袖,被誉为“儒家之祖”。
孔子为何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中国历史上,谁收到的鲜花和挨的板砖一样多?这个人毫无疑问就是孔子。
尊崇孔子的人奉他为“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不仅在中国,日本、韩国都有祭祀孔子的活动。
黑孔子的人认为他是君王奴役人民的帮手,装逼界的“祖师爷”,什么“脍不厌精,食不厌细”,有肉吃就不错了,没见最近二师兄都飘了吗?
今天恰逢孔子诞辰,让我们了解一下真实的孔子到底是什么样子?他背了哪些本不属于他的“黑锅”。
不为人知、颠覆认知的经典名言
提到孔子,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记录他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毕竟打小就被逼着背了不少这里边的名言名句。
影视剧中的孔子形象
奇怪的是,我们大多数人记住的都是上半句,后半句知道的寥寥无几,但是其实这后半句,才是核心。
比如“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
这句话被我们奉为孝子们的经典语录,古装影视剧中也没少用这话,作为推脱做官的绝佳理由。
但是,咱们来看看它的下半句:“游必有方。”
这下意思就完整了:老父老母还健在,按道理我不该去北上广打拼,但是为了梦想,我还是得去!
《论语·公冶长》中提到“三思而后行”,我们现在理解的: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充分考量所有因素,再去行动。
其实吧,这后半句是“再,斯可矣。”也就是说好的机会稍纵即逝,别墨迹!!!不要想太多!Just do it!想来想去的还不行动!
这样一看,意思几乎就是反的了。
说到意思颠覆的,最有名的还不是这句,而是“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我们是不是都以为是形容季布这样一诺千金的稀有品种?来看看后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所以这话是说话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
孔子被现代人诟病的是有歧视女性的嫌疑,他亲口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影视剧中的孔子与南子形象
但孔子其实很委屈,大家都只记住他说的上半句,却忽视了下半句:“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半句的意思就是:关系太近了,没有距离了,谁还把你当回事?关系太疏远了,又会发牢骚,觉得你不够重视他们。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误会呢?
先秦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断句是很困难的,而且原句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很多人忽略了这其中的一个“为”字。
这句名言完整的读法:“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完整的释义则是:你的子女跟随、效仿小人的行为,是灾难、祸患形成、发生的根本原因啊!
所以,孔子这句话,并非针对女性,而是在特定的背景,对特定的人进行的劝解。
我们不知道的孔子:官二代+富二代
由于一生充满跌宕曲折,掩盖了孔子其实是一个“富二代”的事实。
影视剧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是成汤的后裔,在当时孔子家是有名的豪门,祖上世代居住宋国,自祖父辈后全家都迁移到鲁国。
孔子父亲是鲁国的猛将,身居高位,那时候,孔家还算富裕,属于有钱人,至少能算得上赫赫有名的“万元户”,绝对不是贱民。
历史上说孔子出生贫苦的这一说法,多半都是为其加上圣人的光环。
即便孔子的父亲去世后,孔子家也是有一定的财富的,否则,他们怎么会有资本搬到曲阜生活呢?
上面说到孔子父亲是鲁国大将,所以孔子除了是富二代,还是一个官二代,这可是穷矮矬做梦都艳羡的。
话说孔子本人志向高远,不屑跟那些浮夸子弟炫富斗狠,堪称富二代和官二代里的一股清流。
早年的孔子除了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学以致用,初入职场,就能胜任会计、牧业管理等多个岗位。
另外,孔子主动完善职业技能,对与职业有关的农业、园艺也颇有研究,所以才会有樊迟两次问他园圃之事。
后来孔子担任鲁国中都宰,一年之内使中都大治,在中下级官吏的业务范围内不愧是能吏,后来在高级官员任上又不愧为名臣。
这样的职员,无论在哪个老板手下都是人见人爱,在鸡汤文里更是典型的职场精英、成功人士、人生赢家……
影视剧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中年后,因缘际会成了鲁国的高官,一年内从中都宰到小司空到大司寇,并且暂代宰相执政,完成了坐火箭式的官场三级跳。
就算春秋时期鲁国版图小,孔子做到鲁国宰相,好歹也是如今一个省的省长了。
在帮助鲁国国君平定内乱的战斗中,孔子还秀了一把自己的军事才能。
费邑宰官公山不狃先发制人,奇袭鲁国国都,鲁定公和季桓子措手不及,被费邑的部队包围,情势十分危急,孔子指挥申句须、乐颀奇袭公山不狃,大破费军,救出国君。
而且他还把军事技能传授给弟子,孔门弟子冉求在郎之战中大破齐军,自称军旅之事“学之于孔子”,“杀妻求将”、“变法强国”的战神吴起,先后求学于孔门弟子曾参、子夏,说起来也是孔门的再传弟子。
别以为孔子只会舞文弄墨,寻章摘句,那是孔乙己,不是孔子。
古代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而孔子祖述先贤,六艺皆精。
孔子对上古典籍进行整理,述而不作,去芜存菁,修《诗》、《书》、《礼》、《乐》,撰《春秋》,序《周易》,是一代学术宗师。
孔子能文能武也就罢了,还有出色的音乐细胞,孔子跟鲁国国家乐师师襄学习弹琴,一段时间后即令师襄自愧不如。
后来,孔子客居齐国,在齐国听到上古的《韶》乐,与齐国的首席大乐师(太师)讨论乐礼,学习古乐,三月不知肉味。
你如果采访孔子,一路走来最擅长什么,孔子的回答能让你惊掉下巴,竟然是赛车。
影视剧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驾车,不管什么样的路况,不管什么样的高难度动作,轻车熟路,这简直就是古代的秋名山车神。
孔子思想在现代的可贵性
孔门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这七十二贤的成就涵盖各个方面,可见孔子因材施教的成功。
影视剧中的孔子形象
其中冉求、樊迟、仲由(子路)擅长军事,冉求、仲由又擅长政事,端木赐(子贡)是天下首富、外交高手;公西赤(子华)是礼仪专家;颜回、闵损、原宪是圣徒;曾参是学术大师;公冶长是语言学家、动物学家;宰予是辩论大师;宓不齐、巫马施、高柴都是能吏。
而颛(zhuān)孙师(子张)、言偃(子游)、卜商(子夏)、澹台灭明(子羽)、漆雕开等都各自办学,从者如云,培育人才无数,相当于今天的常青藤校长。
孔门弟子成功率如此之高,放到今天也是成功学大师,可惜有些人就是喜欢鸡汤文和国外的卡耐基。
即使从世俗功利的角度来看,孔子也是一代牛人。
影视剧中的孔子形象
孔子非不能取荣华富贵,而是“道不行”时,宁愿“乘浮浮于海”、“居于九夷”,也不愿苟且取容,这与今天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不谋而合。
孔子对道的坚守,与当今流行的“有奶就是娘”的价值观迥异。
孔子困游时,他那些当文官、当武将、当首富的弟子往往也是不计得失,弃官从游,“从道不从君”,这是儒门的精神,也是一切文明共通的高贵精神。
孔子的思想不仅完善了中国人的人格,成了中国文化的思想源头,对于家国的思考,提倡仁政,体恤百姓,也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将相恪守的信条。
正因为如此,孔子的思想吸引了华夏边缘地区国家,在现代社会甚至全世界依然保留着强大生命力和广泛认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看鉴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没有巨大的权势,也没有巨大的财富,更没有像宗教家那样建立组织去控制教徒的思想和行为。但是这个人却依靠自己的学识、修养和人格赢得了弟子们的衷心爱戴。这个人就是中华民族的圣人——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晚期的鲁国人。他的修养是极好的,待人接物都是圣人风范。但是您知道吗?他也会发怒,孔子在一生中至少有三次对自己的弟子发怒。孔子为什么发怒呢?我们不妨探寻一下究竟。一、孔子对冉求发怒孔子晚年归鲁之后,他的弟子冉求做了鲁国的执政季氏的总管。鲁哀公11年,也就是公元前484年,面对鲁国内忧外患的形势,季氏决心以此为借口加大增加财政收入的力度,准备把田税从原来的10%左右增加1倍,达到20%的程度。其实,以季氏为代表的三桓等三家大夫拥有巨大的财力,可是他们是不肯让自己受到削弱的。税率的提高不仅将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全部落在普通民众的身上,而且还会间接提高三桓的财富。为了能让增税的计划得到顺利的贯彻和落实,季康子派冉求去向孔子请教,实际上是希望得到对鲁国的舆论有重要影响的孔子的支持。据《左传》的记载,冉求连问了三次,孔子都说自己不懂赋税问题,没有回答。冉求一看完不成季康子交给自己争取孔子支持的任务,便说:“您是鲁国的国老,整个国家都希望得到您的意见,以便去实行,您怎么不说话呢?”孔子仍然坚决不肯说出支持意见。事后,在私下里,孔子对冉求说:“你们订了计划,要将税收提高1倍。
10%的税率自周公之后已经实行了许多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合理的税率,如果你们想知道正确的意见,那按照周公成型的历史经验去做就是了,如果你们不想遵从周公的遗教,一心想提高税率那又何必来问我呢。”孔子同时还说出了一个从政者的重要做事原则:“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见《左传》)第二年,也就是鲁哀公12年,即公元前483年,季氏实行了新的税率,冉求推行新政极为卖力,不仅在国内搞的百姓们怨声载道,而且三桓家族的财富进一步积聚。孔子对冉求的态度非常生气,他说:“(冉求)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见《伦语》)”冉求听到孔子的愤怒之后,觉得非常委屈,连忙跑来辩解,冉求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主张,可是我不是决策者,没有实行您的主张的能力。”孔子说:“没有这个能力的人会停下来不再违心地去做,可是你呢,却为季氏卖力地谋划。”孔子对冉求之怒,是怒他对君臣关系的错误理解,当上级决策错误的时候,下级虽然没有能力去改变,但是不能阿意去做。
二、孔子对曾参发怒曾参也是孔子的著名弟子,他比孔子小46岁。曾参是个有名的孝子,他的孝行广泛地流传于后世。他的父亲就是那个在舞雩台上对孔子表达自己的充满浪漫和自由的人生理想的人——曾皙。一次,子路、曾晢、冉有和公西华陪坐在孔子身边。孔子说,我们大家何不谈谈自己的理想呢,于是子路说了,公西华也说了,他们说的都是从政的事类。在他们说的时候,曾皙就在那里弹琴,轮到他说的时候,他说,我的理想与别人不同,我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就是说,到了春末时节,穿上舒适的衣服,和几个大人,再加上几个小孩,许多人一起去河里游泳,游完了就在舞雩台上风干,然后唱着歌回家。曾皙的这个理想不仅感动了孔子,也感动了后世的许多人,甚至被看作是现代自由主义者的一种理想。但是,人的性格通常有许多的侧面,比如曾皙,他的脾气就非常暴躁。古人说,曾参事父,如事严君。一天,曾参和父亲在一起干农活,为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就将瓜秧锄断了。曾皙一看,勃然大怒,拿起一根大棒子,跑着向曾参打来。见到父亲生气,曾参没有跑,等着挨打。结果一棒子打在后背,倒在地上昏了过去。见到儿子倒地,曾皙也有些后悔,盛怒之下失手,打坏了可怎么办呢。众人都赶过来帮忙。过了一会,曾参醒了,站起来到父亲身边认错,他诚肯地说:“儿子得罪了父亲,以至于您用那么大的力气来教导我,没累坏您的身子吧。”曾皙也不知说什么好,面有愧色,而且担心儿子的身体。众人赶紧把曾参扶到自己的房间。为了打消父亲的担心,表明身体没有受到伤害,曾参便弹起琴来,好让父亲听到他没有问题。在大家一致称赞曾参孝行的时候,孔子却发怒了,他对弟子们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我的门。曾参一听到孔子这样说,反复想自己的行为,觉得并无错误之处,就请师兄弟来向孔子请教,为什么夫子要这样呢。孔子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听过舜帝的故事吗?他的父亲待他非常不好。但是如果父亲有事,舜帝一定及时地在旁边效劳,可是当舜帝的父亲要加害他的时候,却从来都找不到他。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的父亲不陷入杀子的‘不父’之罪,而自己也不失去孝行。现在曾参见到他的父亲拿起大棒来打他,却不跑掉,万一打坏了,这不是要将自己的父亲置于‘不父’不慈的境地吗?所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这才是真正的孝顺啊。”这番话让曾参折服,他赶快来到孔子这里承认错误。孔子对曾参之怒,是怒他对父子关系的错误理解,当父亲不对的时候,儿子不能委身去迎合,如果因此而使父亲犯了“不父”的大错,那就更不是孝行。
三、孔子对子路发怒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曾得过一次重病,好些日子病情都不见好转。关于此事,伦语中有两则文字提到。《伦语》述而第七篇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伦语》子罕第九篇又有一段记载: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家臣,是春秋时大夫职级的人所具有的下属。孔子重病期间,他并不是正在大夫的官职岗位上,所以不能有家臣。出于对孔子的尊崇和爱护,子路将跟从的门人弟子组织起来,作为孔子的家臣,为孔子预备后事。孔子发怒,严厉批评了子路的这种做法,认为这样做是在自欺欺人,而且他与其死在家臣手里,还不如死在自己的学生手里。死在自己的学生手里,孔子觉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孔子对子路之怒,是怒他对师生关系的错误理解,师生关系应该更接近于互相支撑和扶持的朋友关系,而不能更接近于君臣的关系,搞什么师道尊严。 以上三次发怒,孔子均是针对较为重大的原则问题。这也为后人理解和研究孔子的思想留下了具体的事例。“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是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不亡是为不孝。”这种绝对专制主义的思想绝不是孔子的思想,也不可能是孟子或者荀子的思想。让臣死的君,哪有资格做领导?让子死的父,哪有资格做父亲?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虎毒不食子。”如果有人不信,我们不妨翻下《荀子》,《荀子》子道第二十九篇有这样一段话: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阿杕原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78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