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包括什么内容-自我效能包括什么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期望,它触及到对本身的认知、行动、态度和情绪的控制。它包括对自己的认知能力、技能和知识的评价;对自我价值感的认识;对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的预期;对本身实力的信心;对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和对失败的容忍度等。

自我效能的来源包括

自我效能的来源包括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境条件。

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不是凭空做出的而是以个体多次亲身经历某一同类工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的。它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径,并且也是对个体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进行验证的基本途径。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体验则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2、增加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能力水平相当者的活动,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它是一种间接经验。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

3、语言说服,指通过他人的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等来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尤其当评价来自于有威信或对个体来说比较重要的人。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动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绝不仅仅是由当前的活动结果和他人的评价被动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人们对先前活动结果的归因决定的。同样是失败的经验,它可能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而不一定降低另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只有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才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