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本位论是什么意思-社会本位论是什么
“社会本位论”是一种主张将社会的整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价值观和理论,强调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的实现。它认为个人的发展应当服务于全部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寻求个人私利。这一理论在西方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活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区别
生活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区别:
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提出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准备生活说”,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提出“教育适应生活说”。这方面典型的代表是斯宾塞和杜威。
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儿童本位论”相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
19 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德国的那托尔卜、法国涂尔干等。
社会本位论的历史
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派”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因此,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的意志。
其他社会学派的代表人物类似观点:
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看,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那笃尔普:“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社会生活。”
如何认识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
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陵泰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柏拉图、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巴格莱、孔德等。
社会本位论介绍:
社会本位论(theory of society as standard for education),与“个人本位论”、“儿童本位论”相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
19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德国的那托尔卜、法国涂尔干等。
他们认为: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社会制约。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之中,参与社会生活。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得来。
教育目的就是使个人社会化。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目的在于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公民,为社会作贡献。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价值观念或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儿童从不具有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的“社会的新人”。
影响如下:
1、打破了人生来就天然地具有真善美品质的神话,认为个人的发展都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
2、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一味强调个人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忽视了社会要求还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社会素质。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论比较极端认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18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