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宾塞提出了什么-斯宾塞提出什么问题

斯宾塞是一名英国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和问题。其中一些主要的问题包括:

1、 人类行动的自然性和选择性:斯宾塞提出了关于人类行动是天生还是通过环境选择构成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行动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并且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来改良。

2、 教育的目的: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公民和社会能力,而不单单是传授知识。他还强调了教育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3、 学校制度:斯宾塞对传统的学校制度进行了批评,主张将学校与社会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成长。

4、 教育方法:斯宾塞提倡采取“自由教育”的方法,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5. 科学教育:斯宾塞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科学教育”的概念。他认为,科学教育应当是全面的、多元化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斯宾塞和赫胥黎对西方科学教育的发展有何贡献

早在16世纪,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弗朗西斯·培根就吹响了发展科学教育的号角。在这之后,英国的科学与科学教育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进展缓慢,直到19世纪后半期,近代科学教育才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激烈抨击古典主义教育的同时,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个问题作了明确的回答,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首次将科学教育予以具体化并加以维护。而与斯宾塞处于同一时代的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近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托马斯·亨利·赫青黎则毕生努力“促进自然知识的发展”,领导了实施科学教育的运动,尽其所能去“推动科学研究方法在生活一切领域的应用……普及科学知识,发展和组织科学教育。”斯宾塞与赫青黎虽为近代西方科学教育运动的杰出人物,但二者的科学教育思想却同中见异,本文试对二者的科学教育思想作一比较,以期有一全面认识。

斯宾塞与赫青黎二人的科学教育思想有其相似点或共同之处。 都批判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

19世纪中期,尽管英国的工业产量已占世界第一位,科学与工业革命的进步也对它的社会生活方式和学校教育产生了一些影响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像一颗炸弹扔在了教育阵营里,触动了占据各种立场的人士的神经,一场争论从那时至今未休。教育关乎知识,知识关乎课程,课程研究正是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

在当时,斯宾塞对古典学科占据学校课程的主导地位极为不满,于是,针对社会上重虚饰、轻实用的知识价值观进行了批判。他依据五种人类活动,即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确立了按价值大小排列的各类知识。这些知识的最高目标是,有利于人的完满生活。在此基础上,斯宾塞最后得出结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

在这里,我的任务是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回答之前,先来确认在这个问题中,“价值”是对谁而言。

知识具有对个人和对社会的双重价值。对于个人,知识具有心智训练价值、自我实现价值、人格发展的价值,即增加智慧、解决问题、提升人格的价值;对于社会,知识具有生产力价值和促进社会文明的价值。

鉴于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因此,提升个人素质,社会整体素质即获得提升。我的思路是,将知识的价值着眼于个人,才可能获得社会的长远、可持续的进步与文明。而那种用个人幸福和社会安宁来换取社会经济的一时繁荣的,是一种急功近利式的知识观,也必然导致一种急功近利式的课程观。我们拒绝一种线性的、封闭的、工艺学取向的课程研究,尽力把目光从教育本身投向课程以外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投向被课程遮蔽的每一位教师和学习者的内心。这也正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解释学、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所关注的焦点之所在。在这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性的课程问题,不只是一个教育上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政治的问题,此时探究课程问题,就需要批判性地考察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我认为,成就个人幸福,以至成就人类幸福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掌握相当于生产力的知识,可以喻为是做蛋糕,掌握的知识越具有生产力,这个蛋糕做的就越大,但是,人生和社会的终极目的就是做大蛋糕吗不,是文明、是进步、是自由、是幸福。做蛋糕是为了享用这美食,因此,在当下这个社会生产力空前发达,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里,站在个人幸福及全人类幸福的高度上,我们可以说,那种关于“如何分享、细细品尝这蛋糕”的知识,即增进个人自由、增进社会民主的知识是更为有价值的知识。

这便是我交上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现代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