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价值取向是什么意思-教育价值取向是什么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的认识和评价。不同的时期、地域和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
从社会角度而言,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公民素质的培养、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从个人角度而言,教育的价值取向则主要触及到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构成、生活方式的选择等方面。
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但影响着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也影响着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科学地肯定和调剂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实现教育的最大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教育的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教育活动的决策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不同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它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取决于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正确程度。
如果主体没有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对自己有什么功效,就不会构成价值取向。
二、取决于主体对自己认识对象的需求。
如果主体没有认识到某一事物对自己的真正利益和根本利益,又不能去追求某一事物,也不能构成价值取向。
三、现实客观事物满足自己需要的条件。
如果不具备实现自己价值取向的条件,也不能使价值成为事实。
教育的根本目的:
1、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同时,教育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机器或工具。因此,教育应该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心理、社交、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让学生成为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3、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求。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和个人紧密相关的。教育的根本目的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教育也要适应个人成长的需求,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根本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结合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对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理解如下:
(1)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种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两种基本类型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2)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
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自1999年开始,2001年正式启动的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在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实质是要面向人的发展,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正确理解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要求
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的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二者是对立统一,辩证地向前发展的。
就当前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况而言,教育目的应倾向于注重人的发展,使教育更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社会的目的,而是要兼顾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只有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二者的统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19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