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提出了什么观点和理念-朱熹提出了什么观点

朱熹是中国宋朝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哲学、伦理、教育和政治的观点。其中最重要的多是他的“格物致知”思想,主张通过研究物资世界来理解和探索宇宙的本质。他还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并提倡以儒家教义为基础的社会秩序。他也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学习应当是全面的,包括读经、习字、算术等各个方面。他还主张政府应当推行改革,以改良人民的生活状态。朱熹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的观点

朱熹的观点如下:

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1、“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

2、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3、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太极只是一个理字”。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4、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气(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扩展知识: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紫阳,世称晦庵先生、朱文公。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生于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中国南宋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幼年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武夷山),依父友刘子羽生活,受业于胡宪、刘勉之、刘子翚三先生。绍兴十八年(1148年),赐同进士出身,后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后因忧虑外戚专权之事重演,便利用讲学之便多次攻击身为外戚的韩侂胄。

但韩侂胄被宁宗拥立,便将朱熹褫职出朝。庆元二年(1196),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以伪学欺人,攻讦其为“伪学魁首”,列有六大罪。朱熹以伪学罪被落职罢祠,归建阳讲学著述。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逝于家中。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是“二程”三传弟子李侗学生。朱熹的哲学体系以“二程”的理本论为基础,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及佛、道教思想而形成。与“二程”学说合称为“程朱理学”。

其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官方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朱熹著有一千二百五十多首诗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造诣和成就。

朱熹的观点属于什么主义

朱熹认为,读书做学问即“致知力行”。他说:“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谓学,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谓习。”(《朱子语类》卷二○)这一解释比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更接近于学习的本义。在朱熹看来,学习既包括“求知”,也包括“求能”,既包括“学”,也包括“习”;既包括“致知”,也包括“力行”。“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朱熹强调学与习必须兼顾,知与行应该统一。他说:“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然欲行而未明于理,则其践履者又未知其果为何事也。”同时他又特别强调“行”的重要性,“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益明,非前日之意味”(《朱子语类》卷九)。这种关于学与习结合、知与行统一、突出强调实践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如何读书做学问的具体方法上,朱熹提出读书须立志自主。朱熹认为,“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事”(《朱子语类》卷一八)。朱熹所说的立志,就是要树立做尧舜或圣贤的目标。他说:“学者大要立志。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是直截要学尧舜。”(《性理精义》卷七)朱熹认为立志对于成才来说意义重大,只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性理精义》卷七)。朱熹很重视学生读书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认为读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别人不能包办代替:“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九)同时他还强调“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朱子语类》卷十三)。这种倡导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读书要先立程限,循序渐进。朱熹认为“读书不可不先立程限”(《朱子语类》卷十)。所谓“立程限”,就是制定学习计划。读书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点点滴滴地不断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一定要长计划短安排。朱熹认为学习要循序。所谓循序,是指按照所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状况来确定学习的进程和顺序。他以读“四书”为例来说明如何循序:“某要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总作一处,易晓,宜先看。《论语》却实,但言语散见,初看亦难。《孟子》有感激兴发人心处。《中庸》亦难读,看三书后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物质世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宋明理学中,朱熹主张“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理”,从哲学流派来分析,他的观点意思是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这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