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代表非智力和什么有关-智力代表非智力和什么

智力其实不完全代表非智力,而是一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例如,一个人可能在智力测试中表现优秀,但在其他方面如创新能力、领导力等方面却可能相对较弱。因此,智力并非衡量一个人全面素质的唯一标准。
智力与知识、创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智力是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般能力,在此谈的智力与一般能力是一致的。下面有必要说明智力与知识、创造力以及非智力的关系。
一、智力与知识
智力与知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智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结构,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因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从来源看,智力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环境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智力含有一定的先天因素;而知识完全是个体后天获得的。
从发展看,智力只能在一定年龄阶段内逐步上升,到一定年龄后,就会停止发展,甚至呈现出智力减退的现象。据研究,人的知觉能力发展较早,但下降也早。如用曲线表示,人的智力是呈抛物线形的曲线。知识是随年龄的增长日益丰富的,随个人年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是无止境的,它是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
就二者的关系而言,首先,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没有基本的观察力、记忆力及抽象思维能力,人就无法获得起码的感性知识,更不能掌握理性知识。许多事实证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通常是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知识的掌握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人们正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但智力与知识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
总之,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的结果,两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但两者的发展又不完全同步。因此,教师了解智力与知识的关系,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二、智力与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能力。研究发现,不同领域里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程度不同。画家和雕刻家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较低;作家与诗人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则很高;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力与创造能力相关程度居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的研究表明,智力与创造能力二者的关系为:低智商的人不可能有高创造能力;高智商的人并不都有高创造能力;创造能力低的人智商有高有低;创造能力高的人必须具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所以较高智商是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除智力之外,还需有其他优良的因素作保证。
三、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对智力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对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定向作用、引导作用、维持作用、调节作用、强化作用。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这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智力活动的开展会对非智力因素提出一定的要求,从而促进它的发展;另一方面,智力的各个因素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具有了稳定性,就可以直接转化为性格的理智特征,如记忆力的敏捷性、正确性、持久性,思维力的批判性、独立性、深刻性及广阔性等,而性格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成分。可见,智力的发展过程也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其次,非智力因素又能支配智力活动,只有在非智力因素的主导下,智力活动才会积极主动,才会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再次,非智力因素还能补偿智力方面的弱点,“勤能补拙”就是说明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补偿作用。由此可见,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与方法。
必须指出的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致性不是绝对的、自发的,在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这两个概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离不开正确处理好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这两者的关系。
智力指人们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通常人们把聪明与否作为判定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依据,又把那些其他方面的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看成是非智力因素。我国有一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其中“能”是指“会不会”,即智力因素;“为”是指“做不做”,即非智力因素。从心理学上说,智力因素是一种以脑的神经活动为基础的偏重于认识方面的潜在能力,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非智力因素是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目标、抱负、信念、情感、意志、兴趣、需要和性格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者关系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1)指导和主导的关系,即智力因素指导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导智力因素。前者是说在智力因素参与活动的指导下,非智力因素所形成的意向才有明确的目标和对象,反之则盲目地引导行动。后者是说在非智力因素所形成的意向的主导下,智力因素参与的活动才有可能积极主动、克服困难,坚持到底,反之则消极被动,遇难而退,不能完成既定任务。
(2)相应互动的关系。即,一方面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内在促进作用,反映在非智力因素补偿智力因素的某些弱点。古话说“业精于勤”、“笨鸟先飞”等,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同时智力因素也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得到锻炼和提高,这种外在表现为由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促使智力能够坚持开展和完成。俗话说“情之所钟,金石为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在某种情况和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也可以相互促退。如既没有记忆力、思维能力、创造力,也没有需要、动机、目标和抱负。
(3)相互一致的关系。一般地说,非智力因素较高,其智力因素也会较高,非智力因素低下,其智力因素也会低下,反之亦然。当然这种一致性也不是绝对的、自发的。因此,无论对智力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孩子,都必须注意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让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也要让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发展。
值得我们注意,上述三个方面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不为所有家长所认识和注重。有些家庭教育往往发生错位,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现实中这样的事例繁多,从胎教开始到哇哇下地和学前教育,许多家长无不把智力开发放在第一位,强迫孩子过早地读书识字,学外语,背诵唐诗宋词;孩子在逼迫下被动地学琴绘画,做数学习题。结果使天真活泼的孩子变成“书呆子”,或者产生厌学情绪,高兴学一学,稍不如意就弃之一边,大人怎样劝也不听,甚至与大人“对着干”,你要这样就偏偏不这样,你要那样就偏偏这样,棍棒之下却没有成材,最后大人败下阵来,干脆举手投降,放任自流。所有这些现象,反映出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正确认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者的关系,没有注意做好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孩子的聪明才智受到制约并没有充分地展现出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5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