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教师待遇最好-什么时候教师待遇

根据最新的数据,教师的待遇在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有所不同。在中国,教师的待遇通常包括工资、福利、奖金等。一般来讲,待遇较高的一线城市的教师会取得较高的收入,而偏僻地区的教师则可能会取得较低的待遇。同时,教师的职业发展机会、工作压力和教育质量等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待遇。
简述我国教师工资待遇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
我国教师工资待遇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大的阶段:
(1)改革开放前
①建国初期,国家强调解决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各大区制定的工资标准,教师工资与工人工资大体持平。
②1952年以后,以各大行政区为单位对工资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学校教师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
③1956年实行统一的货币工资制度后,教师工资与体力劳动者工资的差距有所扩大。
④1957年以后,情况开始变化,原有的工资标准失去了调节脑力劳动者工资差距的作用,工资中原有的差距逐步缩小,教师工资出现相对下降的趋势。
⑤1977年以后,开始出现了教师与体力劳动者收入倒挂的现象。
(2)改革开放后
①1982年全部教职工人均升一级工资,部分人员升了两级。
②1985年改革工资制度,高等学校教职工人均增资18元,中小学教职工人均增资23元。
③1986年,经国家批准划拨20万专项劳动指标,用于在民办教师中选招公办教师。
④1984年,北京市普教系统先后在一百多所中小学进行了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和工资总额包干制为前提的、校内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于1988年在北京市全面推开并向全国推广。这项改革的措施提高了教师的工资水平,较好地贯彻了按劳和绩效分配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是加剧了各学校间的差距,从而导致了义务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⑤1993年10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包括中小学在内的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总体思路是:第一,“制度脱钩”,即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在工资制度上脱钩;第二,“分类指导”,即全国事业单位按行业特点分为五类,教育、科研、卫生等为第一类;第三,“区别对待”,即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按拨款方式和单位性质区别分为三种情况,即全额预算拨款、差额拨款和经费自理。教育事业单位为全额预算拨款性质,学校属全额预算拨款的教育事业单位。通过这次改革,教师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由于教师工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校自筹的,各学校教师之间收入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而且拖欠教师工资和教师工资不能足额发放的现象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
教育部9月1日新规定教师待遇如下:
对于不少省市的义务教育阶段来说,课后延时服务还是一个新事物,暑期托管服务也只是在少数大城市进行试点推广。不过,为了切实做好中小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减负,教育部已经发布正式通知,要求秋季学期开启之后,也就是9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5+2”模式。
所谓“5+2”课后延时服务,即每周一至周五每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而且至少开展2个小时,具体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不得不说,大多数家长看到这个消息之后都非常高兴,毕竟解决了接孩子的难题,家长们也不用再担忧作业辅导。
课后延时服务的落地,离不开任课教师的参与。然而,在工资不变的情况下,每天要多出两个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加班”,一线教师们难免会有一些情绪,毕竟他们也有孩子和老人需要照顾。暑假之前,部分地方的学校已经试点课后延时服务的地方,对于教师的服务补贴,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
如今,教育部在这次的通知之中,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教师参加课后延时服务有钱赚了,原文如下:补贴是由“服务性收费、财政补贴、代收费”等形式给予发放。简而言之,教师参与课后延时服务不再是无偿劳动,能够正大光明地拿到补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不过,各地的补贴发放标准很难统一,部分财政收入较差的省市,家长们就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补贴不会太高。
一方面,课后延时服务的范围虽然看起来比较宽泛,包括作业辅导、针对性解答学生疑惑、课外活动等等,但出于学生的安全考虑。
尤其是冬天及一些特殊天气情况下,课后延时服务预计将无一例外在教室的自习中度过,学生学习时长大大增加,这与为中小学生减负初衷相悖,最直接的后果可能是部分学生会更加厌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中小学生近视的概率;
另一方面,课后延时服务补贴必然不会太高,但至少要在学校多呆两个小时及以上,吸引力本来就不太好的小学教师岗位,可能还会面临更加严重的优质教师短缺,况且教师们还要参加暑假托管服务班,男教师比例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157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