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对偶故事法的好坏-如何评价对偶故事法
对偶故事法是一种叙事技能,它通常在文学作品中使用。这类技能指的是将一个故事的叙述和另外一个故事的叙述相互对应地放置在一起,使它们之间构成一种关联。这类方法可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故事的内容。
对偶故事法的优点是可以帮助作者更有效地转达信息,并且可使故事更具深度和复杂性。通过使用对偶故事法,作者可以利用两个故事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增强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3、对偶故事法也有一些缺点。
1.如果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不够紧密或不清晰,那末这类方法可能会致使故事变得混乱或使人困惑。
2.如果两个故事之间的关系过于密切或过于明显,那末这类方法可能会使故事显得平淡无奇。
对偶故事法是一种有用的叙事技能,但是作者需要谨慎使用,以确保它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论述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考点提示]本题考查学前教育原理部分的知识点。
[参考答案]皮亚杰认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性质进行研究,采用直接提问的方法是不可靠的,把儿童放在实验室里剖析更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对儿童特定行为的评价中才能分析出他们对问题的真实认识。因此,皮亚杰与他的合作者创立了“临床法”,以此来研究儿童对规则的意识和道德判断的发展问题。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查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儿童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据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8、9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这一时期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称之为道德实在主义。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一般始自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开始考虑当事人的动机,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自律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力发展齐头并进的。
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方法
让皮亚杰做过哪些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随着时代地进步,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大。很多人的心理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疾病,而且是属于那种表面看起来如无其事,而心理却是千军万马的奔溃。所以说我们就得从孩子说起,避免成年后遇到相类似的问题,让我们对自己有更好的认知,提高发展水平。
可能很多人做过化学实验,物理实验,从而得出结论。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说说心理实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瑞士的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呢?他的三山实验可是很有名气的呢!
而且他的发展阶段理论也是很有成就的呢!就如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这几个阶段都是随着孩子的年龄变化而变化的,说的非常详细和准确的,希望有孩子的人们可以拜读拜读呢!有助于更好的育儿。
皮亚杰:三山实验、钟摆实验、对偶故事法测量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提起三山实验,是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不同角度来观察这个山。但是由于孩子的认知有限,无法全面的认识这个假山。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记得上心理课的时候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我们这些女孩子特别喜欢的一个项目呢。我们反复的研究练习,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当中。其实生活中的妈妈们也是可以和孩子玩这个游戏的呢!
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方法是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即用“对偶故事法”来考查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
拓展知识
对偶故事法:通过向被试讲述包含着道德价值内容的故事,它们以对偶道德故事为主,成对出现,来让被试判断研究者所涉及哪些行为类型。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典型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40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