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取向是什么意思-目标取向是什么
“目标取向”是指一个人在寻求自己的目标时,所采取的思惟模式、行动方式和情感反应。它是人们对自我价值、成功标准和本身与他人关系的一种观念。目标取向可以分为内在取向和外在取向两种类型。内在取向的人更重视内在满足感,偏向于寻求个人成长和发展;而外在取向的人则更重视外部评价和认可,偏向于寻求物资财富和社会地位。
课程目标有哪些取向,请用例句表述怎么写
课程目标有哪些取向: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课程目标的四种取向:
舒伯特认为,课程目标主要有四种类型: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性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
普遍性目标
“普遍性目标”是将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领域,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课程目标。它是一种古老而且长期存在的课程目标取向,上可追溯到中国的先秦,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日本课程标准中“热爱国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义务感”,我国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表述都是普遍性目标取向。这种目标取向具有普遍性、方向性、指令性的特点,但最大的问题在于表述模糊,具体实践怎么操作,并无指导意义。大家可类比诸如柏拉图、赫尔巴特等诸多教育家提出的教育目的,是用来指导所有教育工作的。
例句:
中国古代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属于普遍性目标。
行为性目标
而“行为性目标”则相反,是以显性化、精确性、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动词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了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应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性目标的最大特点是具体可操作。大家可类比布鲁姆的教学目标,泰勒的课程目标等,都是行为性目标取向。
例句:
“一节课结束后,学生能写出50个生字”就是典型的行为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学习者要达到的结果。生成性目标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杜威,在他看来,目的不应是预先规定的教育经验,而是教育经验的结果。
这类目标能够考虑学生兴趣的变化、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把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产生自己的目标。
例句:
让学生尝试制作、绘画等都属于生成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涉及的主要是艺术领域,在艺术教育领域里,学生常常会有一些自己对艺术的想法,预定的行为目标是不适用的,“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
而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是无法确切地提前知晓的,因此,“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不是学生反应的同质性,而是反应的多元性。它关注是学生在活动表现出来的首创性的反应形式,而不是在活动之初预先规定的目标。“表现性目标”的特点是个性化、开放性。
例句:
老师带着学生参观动物园并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最有趣的事就属于表现性目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70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