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取向是什么意思-教育目标取向是什么
教育目标取向是指一种教育理念,它强调教育的终究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它的核心思想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挥,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惟、批评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独立自主地生活和发展。
在教育目标取向的观念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重视个性化教学。这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和速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来设计和实行教学方案。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教育目标取向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中心,旨在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两种。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指出在制定教育目的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发展自我;社会本位论,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为出发点;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即先培养人,人从属于社会时为社会服务。
人本论教育目的应该考虑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要培养自然人。个人本位论者反对用社会来制约人的发展,如果对个体的发展是好的,则该中教育目的是好的,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不一定是好的。教育的目的是使儿童得到自然而然的发展。社会本位论强调制定教育目的时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柏拉图认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需要,他提出要培养哲人王,只有哲人王才能来统治这个社会。个人的发展永远依赖于社会,社会的目的才是真正的目的,个人就是为实现社会目标的工具。这过分强调社会作用,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原因:没有认识到社会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人们处于一个混沌无序的状态下,大多数思想中推崇社会本位论,以个人来推翻社会;当社会很富足时,大多数思想家推崇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性,以社会对人进行改造,制约作用。
教育学表现目标取向是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提出的,他认为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普遍性目标”取向
是指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据一定的哲学或政治见解,推演出具有普遍或一般性质的教育宗旨或原则,再将这些宗旨或原则运用于课程领域,使之成为课程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的课程目标选定方式。这一取向把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直接作为课程目标,使课程目标与教育的一般宗旨和原则混同起来,往往具有普遍性、模糊性、指令性。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行为目标”取向
是将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作为课程所要达成的结果的目标陈述方式,它以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为指向。具有目标精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比如:“能说出足球运动的基本规则”。
3.“生成性目标”取向
是对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的描述。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话,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它注重的是过程。比如“上课中自然生成……”。
4.“表现性目标”取向
是指学生在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的形式,而不是事先规定的结果,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美国课程学者艾斯纳(E.W. Eisner)是这一取向的代表人物。他在自己所从事的艺术教育领域里发现预定行为目标极不适用,从而提出表现性目标作为补充。比如“谈感受,读后感,尝试制作绘画演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88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