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归什么部门管-科举归什么部门

"科举"是中国古代的提拔人材的一种制度,科举考试的成绩通常会决定考生的官职和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科举已被废除,但在中国政府的一些机构中依然存在"科举考试"的名称。
中国的政府部门主要包括国务院、各省市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机关等。这些机构之间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例如,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制定和履行国家政策;各省市人民政府则负责管理本地区的行政事务。因此,如果想了解"科举归甚么部门",需要进一步说明是在哪一个政府部门进行的科举考试,才能给出准确的回答。
二李之争后,科举考试改由哪个部门负责
二李之争后,科举考试改由吏部转到礼部。
自隋唐创设科举制度后,最初主持部门是吏部,并且主考官为考公员外郎,后来在唐朝开元年间把进士科转到礼部主持,主考官升为侍郎,随之被后代延续,直到清末。那么,为何主管部门会发生改变?这和科举史上一次著名的争执有关,从而对科举制度影响深远,这就是不见正史记载的“二李相争”。
隋朝以前大致延续西周时期的“三公九卿制”,“三公”为司马、司徒、司空,“九卿”是三公下面的九个中央机构: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当然每个朝代官职名称和职能都有变化,并且各部门权力也各不同,然而整体还是“三公九卿”的基本形制。
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尚书令,正二品,掌总领百官,仪形端揆,是名义上的宰相。然而由于唐太宗曾经担任过尚书令,因而后来无人敢担任,因而尚书令为虚设,一般由左右仆射(左右丞相)负责,不过开元后基本成为虚职(荣誉衔)。
尚书省下设六部,部门长官为尚书一人,正三品,副职为侍郎,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唐朝实行群相制,只要凡本官加衔“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就是宰相,因而尚书省下属六部长官副官都有可能是宰相。
关于“六部二十四司”,是指尚书省下辖的六部:吏部、户部(度支)、礼部、兵部、刑部(都官)和工部,每个部下设四个司,因而为“二十四司”。
科举由礼部主持。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97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