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的理论有哪些内容-教育发展的理论有哪些

教育发展的理论主要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行动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其中,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学生的内在心理进程,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进程;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视察和模仿来实现的;行动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的作用,认为学习是通过强化来实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本身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通过参与活动来实现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习是通过自我实现来实现的。

教育学有哪些著名理论

分析如下: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高层次的需要。

(2)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

(3)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二、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1)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

(2)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心理学研究证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他选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材料,为了尽量避免已有的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

(2)实验时先让受试者将材料记熟,之后再分别按不同的时间间隔重新学习这些材料,将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作为指标,用以测量遗忘的进程。

(3)结果表明,学习材料记熟后,经过l/3小时再重新学习,可以节省58.2%左右诵读时间;经过一天之后再学习,可节省33.7%左右诵读时间;六天后再学习,节省时间就缓缓地下降到25.4%左右。艾宾浩斯依据这些数据资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4)之后,一些心理学家选用无意义材料或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重复实验,结果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描述基本上是一致的。

五、从遗忘曲线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

(1)遗忘是先快后设的。识记材料后在头脑中保持材料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最多。

(2)遗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渐趋稳定,遗忘的速度逐渐缓慢。

(3)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六、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

(1)服从规则,认为规则是神圣不可改变的。

(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是非,而不是从动机来判断好坏。

(3)单方面尊敬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4)看待行为有绝对化倾向(或全对,或全错),不能设身处地看问题。

(5)赞成严惩,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把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相混沼,以为不端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上帝)的惩罚,所以认为人们生病受灾乃是自己行为不端的结果。

扩展资料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

2、19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近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化教育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实践的广泛性、丰富性,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以及教育的一般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如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生产、经济、文化、人口之间的关系。

4、教育活动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内部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中学教育中教育目标与教学、课外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教学活动中智育与德、体、美、劳诸育之间的关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与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间的关系。

5、学生学习活动中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存在着规律性联系。教育学的任务就是要探讨、揭示种种教育的规律,阐明各种教育问题,建立教育学理论体系。

6、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2)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3)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4)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5)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6)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即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7)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教育学研究过程中,许多人没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犯一些简单化、机械化的毛病,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应当特别注意的。

7、批判教育类

(1)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

(2)代表性著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1979)、阿普尔的《教育中的文化与经济再生产》(1982)、吉鲁的《教育中的理论与抵制》(1983)等。

8、基本观点是:

(1)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

(2)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机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低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

(3)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教育学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教学理论如下:

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细心的保护者,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公民,树立于崇高道德基础之上的新家庭的建立者”。

2、学习动机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动机是形成学习积极性的基本动力,它与学习活动构成因果关系,并指出由内部动机激起的学习动力最为强烈、最稳定、最持久。

3、最近发展区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4、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应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掌握大纲所规定的教材。掌握学习不仅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以及掌握学习方法。

5、课程与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三个基本方面,即智育、体育和德育来分析课程与教学论的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原则等。

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知识

1、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被誉为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之一。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就对教育和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苏霍姆林斯基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并于1946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的教育实践始于一所农村学校,他在那里担任校长,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他的努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受邀前往各地分享他的经验和理念。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全面发展”的重视上。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他主张学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来发展自己的能力,包括体育、艺术、劳动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