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道德角度评析网络暴力行为-如何从道德角度评析
对一个问题进行道德评析需要斟酌多个因素,包括个人的道德观、行动的影响和社会背景。
1.你需要明确你想要分析的行动是甚么,然后根据你的道德观判断该行动是不是公道或正确。你需要斟酌该行动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包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你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来评估该行动是不是符合道德规范。从道德角度评析一个行动需要全面斟酌各种因素,并综合斟酌其公道性、合法性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道德经·上德不德的评析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以上所讲的“孔德”、“常德”、“玄德”都是指这里所讲的“上德”。从政治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谓“上德”,我们认为它不同于儒家所讲的“德政”。老子批评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为”、“无为”,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但是“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和“有为”。“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不是“下德”。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为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次。在本章里,老子用了“大丈夫”一词,是全书唯一使用的名词,过去有人将此解释为“智慧很高的人”,原意大约相同于此,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果敢、刚毅的内容。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所以在十分激动的情绪下使用了“大丈夫”这个词,并说“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本章使用了一些具体的规范把人的思想行为定着在固定的形式中,即按忠信行事,不执行浇薄的礼。所以老子对政治的最低要求是摒去“薄”和“华”,恢复“厚”和“实”。
简要评析直接的道德教学的优缺点如下:
对于道德教育的两种基本实施途径:直接道德教学与间接道德教学,人们往往贬低前者而盛赞后者,认为前者就是道德灌输,实效很差;而后者效果非常好,甚至完美无缺。
直接道德教学,就是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由专任教师直接向学生教授道德知识与道德观念。如果深入分析,:一是教师不顾及学生的需要、兴趣、接受能力、生活经验等,单方面地灌输(严格地说是灌注)道德知识,进行说教,照本宣科,讲授道德知识体系,然后布置作业,并进行练习、考试等,像对待知识与技能教学一样。
我国高中和高校的德育课教学在一定范围内就存在这种现象。二是教师对所教的内容进行讲解、分析、阐述,并举例说明,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提一些问题请学生回答,并就一些问题在学生中展开讨论,等等。
间接道德教学,是与直接道德教学相对而言,就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通过各种隐蔽的、间接的和巧妙的方式、方法,如榜样、暗示、艺术熏陶与感染等,进行道德渗透,于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就使学生形成和掌握了某种道德观念。这种模式受到中外德育专家的一致颂扬,人们往往津津乐道,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就途径、手段与结果来看,间接道德教学这种方式的实际效果确实非常好。但是,若从培养学生完整的道德品质角度看,间接道德教学这种模式是不足够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大数据处理内容。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原文链接:https://edu.h3e.cn/edu/42142.html